張靜 2018-11-28
作者介紹
作者:張靜 Judy Zhang,OQ引導力二階學員,資深的領導力諮詢顧問、團隊教練、培訓師。 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人力資源管理碩士,並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力資源開發碩士課程證書。 曾就職於UT斯達康、杜邦(中國)、財通證券、光輝國際等多家知名公司,擔任領導力開發、人力資源管理高級職位。 喜歡下圍棋。 其人生使命是:成為愛的連接者,滋養生命,説明人的成長。 經作者同意分享其引導實踐心得。
學習引導的緣起
我做諮詢顧問、培訓和團隊教練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一些引導的方法,看到過一些引導使用的方式,感覺有用,也聽說這東西挺好的,但又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什麼,不知道什麼,就對引導比較好奇,認為引導可以説明提升課程的有效性,於是就打算學習一下。
選擇OQ的引導課程
當我有學習引導的念頭的時候,我就去問一些朋友,市場上哪家的課程好,你們選的什麼課等等。 因為市場上引導的課太多了,也搞不清楚哪家好。 也諮詢過幾家的課程,有的課程號稱能快速上手,可以很快在培訓課上使用。 後來聽到朋友說,OQ的課程是市場上評價最專業、最系統的引導課程。 所以我就決定選擇OQ的課程。
也確實如同市場評價的那樣,我上完OQ引導力一階和二階課程之後,我真的覺得OQ的課程是非常系統和專業的,教的東西蠻深的,不僅給同學講“是什麼”,還講“為什麼”,把背後的原理也講得很多,很清楚。 我聽到好幾位更有經驗的做引導的同學說, OQ的課程是把背後的東西都講透了。 有人感慨地對我說,“你一開始就來OQ這就來對了”。
另外,Laura和Shawn老師都是非常用心的,課程內容很燒腦,可是練習設計很高效。 老師們課上課下都願意耐心地回答大家的問題,是非常用心的在做傳承,對於品質的把控也是非常讓人放心的。 我很願意向別人推薦OQ的課程。
引導小白的第一次實踐
今天分享的這個案例,是我在學完一階課程后,在我的一個團隊教練工作坊里,實踐過的一次引導。
當時的背景是,客戶感覺到人員流失的問題,就想讓我來講講課,給經理們講講如何留住人才。 我就告訴他們說,這些東西不是講課能解決的,需要事先瞭解一下人才流失的原因,找到根源,所以就用了這麼一個工作坊。
當時我也沒告訴使用者說要用“引導”這種方式,因為我覺得沒必要給他們講這麼多概念,就把引導的部分放在我的團隊教練工作坊裡面了。
我的整個工作坊的做法是這樣,上午半天講課,講如何激勵團隊,講工具、知識,分享90後進入職場后遇到的衝擊可能是什麼,他們在乎的在哪裡。 講了半天課,作為輸入部分,開拓思路,理解不同人群需要,引發內部思考。
下午,我就開始做半天的引導工作坊,採用了ORID的方式。 這些員工要走的時候,或想走的人,他們都說了些什麼,讓參與者把這些原話寫下來。 然後,就是過程中,他們表達的感受是什麼,你們聽了的感受是什麼,想到了什麼。 接下來是背後的原因在哪裡? 最後討論的是,我們作為管理團隊,應該做哪些事情來改變這些現狀? 在組織體系層面、個人領導力層面分別應該做哪些改進? 做出來之後又排了個序,形成了三個行動計劃,是我們馬上要做的事情。
整個過程我覺得ORID實際是個思考模式,會讓思維更加系統化結構化,不容易漏掉一些東西。 如果按我以前解決問題的思路,可能我不會對O的這部分做的那麼細,可能也只是問問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原因,然後就馬上去找解決方案了。
ORID的過程讓學員把O的部分寫的很細,很充分,讓大家達成共識更容易。 這個過程幫助團隊的討論更加結構化。
反思–角色轉換的挑戰
上引導課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縈繞在我腦海中:引導師不能給答案,業務問題你又不是很懂,那麼引導師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如何讓客戶覺得付錢請引導師的説明是值得的?
實踐之後,我的體悟是:我在做顧問的時候,有些問題是我比較清楚的,作為顧問就可以直接幫助解決。 而有些問題是我也沒有答案,但客戶又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那麼就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客戶彙聚團體的智慧,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對話,來提升團隊共識,也能説明客戶解決很多問題。
在我的客戶里,有一半以上是非常成熟的公司,比如500強外企,他們的主要需求是團隊教練和培訓;還有一部分就是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民營企業,他們已經渡過了最早期的生存階段,業務模式也已被驗證,接下去就是要去通過團隊擴張實現業務快速發展,可能要去引領一些變革。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東西不能從顧問和培訓師那裡得到答案,這時候引導的方式可能可以幫上忙。
我有多重的角色,時常需要在不同角色之間轉換,有時候是顧問,有時候是培訓師,有時候又是團隊教練,有時候還可能是引導師。 學習引導,對我來說,在我的武器庫里又多了一種武器,可以更全方位地滿足客戶需求。
從顧問和培訓師到引導師的角色轉換,也是需要適應的過程。
在上引導課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角色演練的過程里,有時候就很想去干預,想去給些意見,這時候Laura反饋說,你要保持中立的立場,不要太表現自己。 我這時候就很糾結,這個中立的度到底要怎麼把握? 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好像又沒有貢獻什麼,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比較糾結的。
在這個案例中,我上午是培訓師,整個過程又在團隊教練中,我覺得還是會有角色混淆的地方,經常把握不好何時需要跳進去干預,何時需要保持中立的引導師角色。 Laura建議說,下一次要跟客戶講的更清楚我們是在做什麼。 我個人覺得在這個案例上比較難做到講清楚,因為客戶也不太容易理解引導是什麼。
或許將來,我要找一個更純粹的引導場合去試試看,既不做培訓師,也不做教練這個角色的時候,去做一次純的引導工作坊,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給同學的建議
十八般武藝,多學一些本事在身上。 作為一名培訓師、教練和顧問,引導對我來說可能就是十八般武藝吧,多學一些本事在身上,在現有的專案里就可以整合的去練習,等到需要的時候知道用這個武器就好了。
比如說,在某種情況下我就是專家,比如做能力素質模型的話題,那我就是專家,有可能我能給出答案,客戶又急需,那我就給了吧,就不必要用引導了。 但是有很多情況下,你不是專家,無法作為顧問給出答案,也無法作為培訓師,或者說客戶也未必希望從你這裡獲得答案,或者是他們認為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那這種情況下用引導就好了。 想明白這個問題我也就不糾結了。
學了引導之後,一定要找機會多練,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純引導”的機會。 我現在還沒決定像Laura那樣作為純粹的引導師,因為我目前比較擅長的部分還是在團隊教練和培訓,我在做主要的業務類型的時候,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用到一些引導的手法,就可以使整個的效果更有效,促進大家的參與度,讓整個團隊有效性提升更好。
我的天性偏好關注人的方面,引導會説明我去發展天生就不擅長的那部分,更關注任務和流程,這樣可能會使我的能力更全面,而且引導的工具箱也大大豐富了我做培訓和團隊教練的方式。
最後,衷心的祝願各位同學早日開啟引導的旅程,更多的實踐。 一旦開始這段旅程,你會發現更多的驚喜,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