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鐘琮貿 Open Quest 2018-05-21
作者
鐘琮貿:Shawn Chung,CPF/CToPF/ALC,開放智慧及上海睿問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國際引導者協會IAF認證專業引導師。
以簡單駕馭複雜 ——從混沌理論看開放空間科技(OST)
作者:鐘琮貿
序言
在上過Open Quest引導課程的同學中,有許多“開放空間”(Open Space)的粉絲,有些可以說是鐵粉也不為過。有人想他的生活就應該是一個開放空間,有人努力想把他的公司變成開放空間。
2014年我們第一次開辦“開放空間”課程時,課堂上的開放空間模擬體驗,直接催生了中國各城市第一波的引導者俱樂部(FC, Facilitators ’Club)。開放空間的魅力的確無法阻擋。
開放空間科技的神奇力量
開放空間科技(OST, Open Space Technology)是許多人愛用的引導方法,它雖然操作上簡單,卻經常能激發出團體討論的熱情,而且能獲得很好的成效。
作為開放空間的引導者,感覺上好似輕描淡寫,但又能給予團體許多的能量,彷佛身上帶著神奇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可見的技巧上它很容易學,沒有很繁複的程式,而是一切要“簡化再簡化”。
OST的祖師爺Harrison Owen常鼓勵學習OST的引導者們說,“Find one more thing not to do”(多找到一件你不需要做的事情)。這也是許多引導者喜歡它的原因之一。
開放空間科技的適用條件
引導開放空間也有“熄火”的時候。有時候明明該做的都做了,但現場的氣氛就是不太對。到提題目的時間了,沒有人提;或是提了題目之後,大家對討論不太感興趣,感覺就是聊聊天虛應一下了事。這時引導者心中常有的疑問是:“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明明看別人做就做得好好的,自己做就成了散漫的聊天大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Harrison Owen在他的OST超實用入門書“開放空間科技引導者手冊”(Open Space Technology: A User’s Guide)裡,就很明確地指出:開放空間適用於“參與者背景多元”、“議題複雜且具潛在衝突性”、“沒有人知道答案”、“需要眾人參與以求得解答”的情況。
如果你是個引導老手,大概對這些條件不會感到陌生。這些條件其實適用在許多意圖催化改變發生的場景之中,而不見得單只是運用開放空間科技所獨有的條件。
從混沌理論看開放空間科技
開放空間科技的引導之所以能這麼地“簡單”,這也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因為它在這些條件之下順勢而為。這些條件不見得是在現場創造的,而是必須要在事前確認具備或準備俱足。可以理解的是,運用開放空間科技時,由於引導者的介入甚少,特別需要這些條件的存在。
Harrison老先生也說,只要這些條件存在,開放空間科技“一定管用(Always Works)”。這其實也指出了這些條件的必要性,以及開放空間科技與這些條件特別的契合。那麼這些條件背後的道理是什麼?為何它會那麼重要?
這個答案或許從混沌理論(Complexity and Chaos Theory)中可以窺見一斑。
混沌理論相信組織的改變必須發生在“混亂邊緣”(Edge of Chaos),也就是說組織不能太穩定,一旦太過穩定就會扼殺所有改變的可能性。當然也不能太過混亂,否則一切都會散了架而無法支持改變的發生。所以組織應該像歡迎夥伴一樣歡迎混亂,正向的運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因為在這個狀態上,新的可能性最能浮現,因此改變最可能發生。
回到引導的領域裡來說,引導者的工作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讓“改變成為可能”。所以根據“混沌理論”,引導者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團體帶到混亂邊緣,讓團體處在一個“改變”最容易發生的狀態下。但問題是,要如何把團體帶到混亂邊緣?
學者們提出了幾個變數:人的連結度、連結的多元性、資訊的交換程度、人的焦慮程度、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差距。也就是說,人的連結度愈高、這些連結愈多元、資訊的交換程度愈高、人對於改變或議題愈焦慮、因權力對於組織內其他人的控制愈小,那麼愈有機會達到混亂邊緣。
就這個角度來看,開放空間科技的適用時機,其實就是在找到這些條件俱足的場景,所以它要求:
- 參與者背景多元
- 議題複雜且具潛在衝突性
- 沒有人知道答案
- 需要眾人參與以求得解答
此外,開放空間還講求“把全系統帶進同一個房間”,也就是讓所有與議題相關的各方代表都有人參與在開放空間裡面。你是否在這其中看到了對於人的連結度、多元性、資訊的交換程度、焦慮程度、權力差距的要求?
開放空間科技在操作上也都在增強或減弱這些變數,以推波助瀾地把團體帶向混亂邊緣。例如:所有原則、法則與市場機制都在增加參與者的連結度、連結的多元性、資訊的交換程度。再如“四大原則”及“雙腳法則”能減少權力差距的影響。又如“熱情”與“責任”可增加焦慮程度,如果我們把“焦慮”視為一個中性詞的話。
那麼“隨時準備迎接驚喜”這一條呢?它對映到混沌理論來說有什麼意義?
混沌理論認為,人的組織這種動態複雜的系統在面對不平常的改變時,“改變”這件事是管理不了的。你可以做計畫、試圖去控制,但這樣做,對促發真正的改變並沒有幫助,甚至有害。
所以引導者能做的,是支援組織到達混亂邊緣,然後引導系統內的能量,讓參與者自發性地組織起來,讓他們與混亂及複雜一起工作,而自己處理改變的過程。透過人的連結、互動、嘗試,新的模式會在細微處浮現,然後創造出漣漪,促成改變。也因此,改變並不是在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掌控之中發生,而是在意料之外發生。所以這是為何要鼓勵參與者對“意外”開放,建議他們心態上要“隨時準備迎接驚喜”!
此外,開放空間(Open Space)這個名字取得棒極了。參與者要能忍受焦慮與混亂,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安全的環境。還有什麼比一個意義上是鼓勵大家有最大自由與包容度的“開放空間”更能提供這樣的環境呢?這個名字給了人們關於自由與包容度的暗示,讓人們願意在其中和焦慮與混亂共處,甚至是享受焦慮與混亂!
結語
簡單且有效的事物,特別是那些簡單到讓你覺得理所當然,卻又威力無比的事物,其“背後”其實總有不簡單的“道”存在。
在讚歎開放空間的魅力的同時,也不妨試著理解它的魅力從何而來。這能讓你更能深度地欣賞與運用開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