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盡天涯路——引導設計的磨心之旅

朱政  2017-06-19

朱政:Susan,開放智慧引導力一階學員。遊走在培訓和引導之間的非著名培訓師一枚;專注於團隊效能提升、個人生涯轉型;現任職于華夏幸福基業,華夏幸福大學;《班子工作營》專案經理、引導者、教練。

 

 

一場“說走就走”的引導探索之旅

  • 參加完Open Quest引導力一階課程之後,深深被Laura和Shawn兩位從內而外透出的“引導魔力”折服,驚覺原來這些年來,自己做的所謂“引導”,不是“引導式培訓”,就是“培訓式引導”。
  • 課程結束後,我當即發心:一定要做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引導工作坊。
  • 翌日,業務部門一個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需求,成就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引導探索之旅。
  • 培訓前的備課如同炒菜前的備料,食材、調料、蒸煮煎炸各項預設工序熟悉一遍,讓人心中有底,信心大增;然而這次引導前的準備階段,對我來說,可謂是一場磨心之旅,越準備越心慌,越心慌,越不知道怎麼準備。正印證了《人間詞話》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
  • 此次引導實踐諸多技術層面的感悟暫且不表,謹以這篇小文,用ORID的方式回顧一下此次引導設計的“磨心之旅”。

Objective客觀性:發生了什麼?

  • 總備課時間:13小時,分4次。
  • 中間卡住(頭腦停頓空白):不下20次,每次5-15分鐘不等。
  • 什麼時候完成備課:正式引導開始前5個小時 (前一晚淩晨兩點才睡覺)。

Reflective反映性:我有什麼感受?

                        1. 感受
  • 興奮、糾結、擔心
                        1. 什麼讓我興奮
  • 今後請叫我引導師,哦耶!
  • 像老師一樣,用流程而不是講授,卻可以激發參與者的智慧和能量,帥!
  • 我要體驗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方式了,神奇的ORID要實際應用了,贊!
                        1. 什麼讓我糾結
  • 用什麼問題?
  • 順序是對嗎?
  • 他們能理解這個問題嗎?
  • 能接受這種方式嗎?
  • 問題終於設計好了,用什麼參與形式好?
  • 這個環節是否太長了?
  • 整個流程會不會太悶?
  • 要不要做個活動平衡一下討論的沉悶感?
  • 時間不夠,那到底要做嗎?等等。
                        1. 什麼讓我擔心
  • 純引導真的能行嗎?
  • 在民營企業偏控制文化裡,真的合適嗎?
  • 有沒有什麼風險我沒有想到?
  • 分公司總經理(Sponsor)會怎麼看我?
  • 會覺得這些東西太務虛嗎?
  • 萬一大家發言不踴躍怎麼辦?
  • 準備時間不夠了,怎麼辦?
  • 我又卡住了!備個課,我怎麼卡住了這麼多次?
  • 我是否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準備上?

Interpretive詮釋性: 我對自己有哪些覺察?

                        1. 為什麼我會卡住
  • 決策困難:不知道該選哪個,該刪哪個;不知道哪個在前,哪個在後?
  • 自我懷疑:是否值得在這個話題上探究這麼久?用ORID這麼費時間,效果真的會好嗎?我能Hold住討論嗎?
  • 慣性誘惑:這次時間這麼緊,要不還是用以前的方式吧,回想那幾次,場面多High,效果多好?我,真的要冒這個風險嗎?
                        1. 內心到底在說什麼
  • 缺乏安全感:過去的引導式培訓反響挺好的,我心裡有底。但這次用純引導,可能有我控制不了的東西。
  • 想要很多:這是Sponsor要的目標,這是我作為內部培訓部門覺得應該有的目標,這是學員通常期待喜歡的活動,這是我認為真正有意義的產出,這是我最想練習的引導工具……我都得滿足。
  • 完美主義:我要設計一種引導流程,能發人深思,醍醐灌頂,參與感強,大家馬上認同……對,就像老師那樣。
                        1. 引導的本質是什麼
  • 讓事情變得容易,協助與指引,而非控制。
  • 與進行有關,從A點進行到B點。
  • 透過流程引領人們達成共同目標的藝術。
                        1. 可能哪裡出了問題
  • 我在Doing上的卡住(設計流程),一部分是因為對Knowing(工具觀念經驗)掌握不熟練,但更深層的是對Being(引導著心態)把握不准。
  • 我似乎還在傳統的培訓師的控制心態裡,想控制,想呈現自己,不中立,不自由,忽略了引導的價值是通過流程把團隊從A帶到B。對,關鍵是他們的目的地,而不是我要他們看的沿途風景對嗎?

Decisional決定性:捨棄什麼?要關注什麼?

                        1. 放下執念,聚焦目標
  • 澄清目標非常的重要,目標決定形式,輸出倒逼輸入。過去比較多是習慣性安排有趣互動性強的活動和討論形式,但是否是把客戶從A帶到的最佳路徑呢?比如我對剪貼畫描繪願景的活動的偏愛近乎執念,因為享受那個活動帶來充分互動和成就感,但作為專業引導師,這份執念會自我限制,更會帶偏目標和流程,畢竟流程為目標服務,目標為sponsor和團隊服務,而不是自high。
  • 另外,對目標不能貪。當我回頭梳理一遍,發現有一個目標,Sponsor的排序很後面,單位時間裡應該捨棄,但貌似我自己認為很重要,大費筆墨,明明可以果斷捨棄和這個目標相關的所有內容,但當時對著雞肋般的內容顧影自憐,猶豫不決,就是因為貪多和想當然。所以,前期澄清理性目標、感性目標、產出對流程設計可以說是定海神針,這根針沒擺正,過程一定是翻江倒海。
                        1. 跳出形式,回歸價值
  • ORID是個既定框架,每個問題怎麼設計,什麼順序,參與方式,其實本質都是一種引導的一種呈現形式,拘泥一個問題,某個順序,用視覺卡還是歌曲填詞等形式……就如同買櫝還珠,忽略了任何呈現形式都是為價值服務的。當我回顧價值去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對這個議題有啟發價值?什麼順序對激發學員廣開多元思路最有用?哪種參與形式在當時當刻,能以最高性價比(最短的時間,達成相對最好效果)提升團隊能量達成結果?
  • 設計的流程變得豁然開朗,標準不再是唯一的,單點的,而是相互關照相互補充的。比如本來要做一個小組剪貼畫描繪團隊願景的活動,體驗好但耗時長,換成直接挑選視覺卡片表達,雖犧牲了一些體驗,但仍然有互動,關鍵是節約出的三十分鐘,可以讓之前之後關於團隊願景的對話更充分更深入,不用再糾結,一串好問題,到底刪哪個了。
  • 所以,與其糾結小細節,不如跳出形式,回歸價值,考慮什麼問題、順序、形式組合對目標達成最有説明,化繁為簡,拒絕表面浮誇,才是引導設計的真諦。
                        1. 告別完美,適當留白
  • 當我在下榻酒店,拖著疲憊,一邊修改流程,一邊畫海報,已經是午夜時分,突然戚戚然的想到了“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的那種糾結、無奈,夾雜著對明天引導的小期待……我是真的是在努力?還是用形式上的努力想去追求所謂的完美?
  • 後來的實施過程,更讓我頓悟,再好的引導流程也不可能完美,現場太多的因素會左右影響流程,作為引導者,真的要告別完美,適當留給自己一些探索的自由。
  • 不要苛求自己剛開始就做出一份完美的,精確的,面面俱到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呈現各色引導工具的流程,而是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引導的力量,保留更多體力精力,留給現場更多遊刃有餘的演繹,靈活的反應,而不是90%消耗在準備上,反而現場需要高度專注聆聽應變的精力不夠,影響效果。

 

引導寄語

給自己的精力留白,給準備時間留白,給流程留白,許自己一段自由,享受一點點引導帶來的不確定感,也是引導本身的樂趣,各位引導的小夥伴們,你們說呢?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