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征
❝ 引導力(facilitation)的發揮,能説明組織發展與變革。
開放智慧引導力系列學習工作坊的設計,
即是從組織的發展與變革出發,
探討在組織中引導者的角色、在團隊中如何進行引導,
以及成為引導者的個人修煉。
王征同學是開放智慧2014年度引導力三階學習工作坊的學員,
其實作心得甚得導師嘉許。
下面我們節選了他在實作之後
如何從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六項核心能力逐項進行反思的。
同時,
由導師(許逸臻,Laura HsuCPF/CToPF,引導力系列學習工作坊授課導師。)對他的實作進行點評。
-編者 ❞
D:帶領團隊得到適當並有用的成果。(1.以明確的方法及流程引領團隊;2.引導團隊對於自身任務的自覺;3.帶領團隊達成共識並達到希望的成果。)
自我評估:4分。
過程反思:
在此核心能力的三個小項中,我覺得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除了工作坊後的學員回饋:還有另外一個補充,我覺得很有代表性:最大的收穫是增強了 ownership 的行動感和多想一些為什麼的思考方式改變。」「引導較清晰,對使命願景有了更多共識,不斷和不同部門的人組合討論,聽到了更多樣的聲音,以及瞭解到自己的工作在同事眼裡的印象,有一些啟發。」 這些回饋正好體現的以上三項內容。特別值得自我稱讚的是,借用 PSP 的核心框架,靈活運用了各種引導方法和工具,並在工作坊中將每個環節的重要步驟清楚地書寫在海報紙上。由此,帶來的團隊共識和團隊對自身任務的覺察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唯一有些不足的地方是第三項:到達希望的成果。回顧工作坊的三個目標,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有效達成。而第三個目標–補充和完善2016計畫的目標達成情況略顯不足。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時間分配上的把控沒有到位,最後留給行動計畫的部分只有一個小時左右。
Laura 點評:在學習引導的初期,一個完整的參與式策略規劃要兩整天會比較充分。
前期的願景共識、助力和阻力的探討,形成了很好的願景和解決方案,現場也將討論成果張貼在會議室四周。然而一個小時的討論要從個人再回到部門,接著在大家面前介紹各部門的行動方案,時間非常緊張。自己在現場引導時,一方面知道這部分行動計畫探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受限於時間要求,我也有些催促某些部門快速將行動計畫寫在卡片上。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在下午繼續討論完善2016年的行動計畫。同時,可以增加 OFFERs 和 NEEDs 的環節,促進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作與溝通,讓行動計畫更有效。如果再來一遍,還是這麼多時間,我可以省卻助力部分的探討,重點圍繞如何應對阻力部分。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充分運用到行動計畫的探討中。
Laura 點評:這是很棒的反思。還有一種形式是可以使用深度匯談,在這裡就阻礙因素進行深度匯談,也可以達到部分Contradiction workshop的效果。
E:建立並保持專業知識。(1.維持基礎知識;2.瞭解多種的引導方法;3.保持專業水準。)
自我評估:4分。
過程反思:
在此次引導工作坊準備和實施過程中,自己清楚意識到:ORID 和團隊共創兩個基本方法我能靈活掌握和應用,並且享受這兩種引導方式帶來的效用。我將 ORID 的四個提問與願景共創後意義引申的結合;我在各個引導環節後用 ORID 架構進行提問,特別是 ORI 三個問題時常出現在我現場提問的過程中;戰略願景的團隊共創法,我已經駕輕就熟,並結合畫畫的方式加深大家對願景的理解和印象。未來我需要對更多細節的把握和理論知識的回顧和熟悉。
在澄清立足點-歷史時刻和成果部分,我採用個人思考和三人點子交換的方式,有效地促進了新老員工的溝通,並最終共同拼圖出機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刻和所取得的成果。這是第一次獨自使用這種新的引導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此次工作坊中,我經常運用的熟悉的引導方法對於多話題(助力與阻力)的討論,促進不同成員之間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並且兩種方法展現的不同的形式也增加了引導活動的趣味性,使得討論形式不再單一。
F:展現正面的專業態度。(1.練習自我評量及自我覺察;2.言行一致;3.信任團隊潛力並保持中立態度。)
自我評估:4分。
過程反思:
這是一次成功令客戶滿意也令我自己滿意的一次引導工作坊。我也喜歡通過回顧6大項18小條的核心能力來檢視自己,並通過打分的方式來正視自己的能力和專業性。我有注意到自己在 A/C/E 這三項核心能力有所提升,比二階段作業的自我評分都高出1分。這是自己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引導後,自信心和能力提升的具體體現。
Laura 點評:另外可以從引導者的角色上,去學習辨別這個問題引導者可以回答的嗎? 或者這個問題是客戶需要回答的。並時刻提醒自己,我作為引導師不一定有答案,在團隊面前坦誠自己真的沒想到,也會比硬去解釋來得真誠。
如何保持中立狀態,也許是作為引導師需要不斷修煉的內容。在願景共創階段,有參與者提出了關於願景主張的問題。這問題被當時的我認為是突如其來的問題。而之所以被我稱之為「突如其來」已一定程度地暴露了我缺失中立的狀態。
戰略願景共創中,有參與者提出問題本來是一個很棒的繼續澄清和達成共識的機會點。但是我當時的回應是在給了更多的解釋和說明,如今反思後意識到我的回應目的是為了能按照我的既定流程進入到願景作畫的環節中。我的解釋和說明正是自己防衛的一種心態,而非中立的態度。一方面我自己創立的安全氛圍,讓團隊成員聲音得意表達,另一方面我卻因為防衛的心態,導致我錯失機會點去更好地澄清願景、達成共識。
不過,這也許是引導的魅力所在,你不知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再好引導的工具和方法還需要引導師本身中立狀態的支撐,這才能更好地發揮引導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引導是引導正在發生的事,而不是應該發生的事!」
結語
成為一個專業的引導者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要持續增進引導的知識與技巧,還需要在大量的實作中積累經驗,並能夠及時的反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共同在引導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修煉,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