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引導的力量—我的引導學習之心路歷程

作者│鄭曉瓊

 

 

1、序言

 

回想起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最難忘懷的是外婆的小院:安全、寧靜、開放,我發現「引導的精神」一直在潛意識中,伴我成長,只是沒有發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引導」,讓我發現了「潛意識中的自己」。

2016年3月,我終於找到了人生使命:創建一個「不二」的世界(「不二」乃佛教用語,意為無彼此之別。),讓我們彼此能夠「看的到、聽的到,感受的到,讓信任不再難」。後來我非常幸運的遇到了馭勢科技的老大,吳甘沙,一個對此觀點有高度認同的 CEO ,創新開放的文化,給予每個人足夠的信任,權力下放,每個人都是自己公司的合夥人,以貢獻評估每個人的價值而不是 KPI 等等。我們不僅是創業,更是創建未來的企業。

在學習引導課程的兩年多的時間裡,有過小小的成功和驕傲,信心滿滿;也有過失敗和挫折,垂頭喪氣。我曾想過放棄,一度認為我可能沒有信心再學習引導了,在引導力第三階開課之前,我還在猶豫,是參加還是不參加呢?真的很糾結!最終選擇硬著頭皮去上課。

結果三天的課程結束後,引導再次給了我驚喜,我發現信心又回來了,充滿了能量,以前的迷茫沒有了,又看到了引導的真諦! 那就是「相信」,相信引導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相信一直陪伴你前行的人的力量。

很感恩一路陪伴我的老師和小夥伴們,如果他們,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看到!感謝 Laura、Shawn、Gail、Larry、Ivan,Frieda 、Eric 、夢鈴、向榮、梅子、一 一,姜老師,波哥,甘沙,謝謝你們的陪伴、包容和幫助。最想感謝最親愛的 Laura 老師,有的人的存在是為了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而您是讓我接納不足的自己,並找到成為最好自己的能量。

 

 

2、回憶我的引導學習之路

 

開放空間激發我傾聽內心的勇氣

2014年7月,與開放空間相遇,為什麼參加,除了好友推薦還有一個原因:非常好奇是什麼讓一個將近80歲的美國老太太如此有熱情飛到上海較開放空間的課程? 參加之前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開放空間。

三天, 24小時被隱形的拉長了42小時。課程結束時, Gail 讓我們畫「我眼中的開放空間」,至今我都留存著這張畫-外婆的小院。

 

 

在外婆的小院中,小是時候的自己做喜歡的事情,外婆靜靜的陪伴,給我做好吃的,不干擾,只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一放假就想去外婆那。就像畫中寫的:外婆是真正的引導者,而我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教育就是引導,保持中立,隨時陪伴。

「開放空間」和「外婆的小院」異曲同工之處在於:都給予了參與者空間,引導師相信參與者有熱情和責任並願意去改變;引導師和外婆尊重這個空間,尊重空間中的每個人,尊重他們在空間中的所有行為。能量聚焦在哪裡,改變就在哪裡。當人們的注意力聚焦在開放空間的主題上,就會忘記誰是上司,誰是客戶,聚焦的問題會被創造性的提出願意落地的解決方案。

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孩子的開放空間。開放空間,激發了我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勇氣。2015年6月,我毅然辭職,開始尋找自己人生中最想貢獻的事情。

 

2014年/2016年開放空間

 

 

深度匯談讓我審視自己的言行一致

2015年7月,又是一臉矇的來參加深度匯談課程。我只能用魔鬼式訓練來表達那次課程的感受。在過去31年間,一直堅信自己內心想什麼就說什麼,結果發現內心想的和表達出來的居然是不同的內容,甚至意圖都發生了變化。左手欄的學習狠狠的給我一記耳光:我居然是言行一致的人!同樣,我也看到了言行一致的一個夥伴,就如同看到理想中的自己, 當看見理想中的自己,卻發現距離如此之遠,讓自己非常沮喪,覺得這幾十年都白活了。

記得, Laura 在課程中做過一個生動比喻,每個人在團隊中,就如同共同編織一個籃子。我的理解是:如果團隊中有一些必須要談的,因為比較難談,或者不好意思談,最終會成為籃子的梗,在遇到風雨的時候,很難說不會有變化或者斷掉,籃子的沉重能力才是這個團隊隱形的優勢。團隊是否願意談,是否有能力談出,是在共同編織籃子,而不是破壞籃子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自己就是編製籃子的人,現在不是理想中的籃子,我該怎麼辦呢?

課後,我重振旗鼓,將人生的歷程重新回看,看到了自己內心的假設和堅持的價值觀。於是我對自己說:既然現在不是理想的自己, 這就是事實,那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慶幸31歲看到了理想的自己,那就朝那個方向努力就好。這句話讓生命發生了反轉,我開始不斷的去學習,分享,訓練自己言行一致。

 

2015年7月深度匯談

 

引導力三階讓我更加確信引導的力量

2016年3月開始學習引導力一、二、三階課程。課程中發生了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去實踐引導的精神。

2015年我曾去荷蘭,德國旅行,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下著大雨,我們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時速120哩,我很好奇,下雨可以開這麼快安全嗎?而與之相反的是:最右側貨車卻排著隊只有40哩,他們幹嘛不超車?後來才知道:因為德國的高速不限速,但是有要求,貨車只能占最右側車道。之所以不會超車,是因為在歐洲駕照很難考,同時考試考的不是倒車,開車這些技術,而是安全意識。比如在一個十字路口,有人,有車,有雞,有自行車,你該怎麼辦? 我才意識到,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人們的意識到了一定的層面,意識決定了行為,人們不會因為麻煩或者為了自己的便利去破壞規則。 我覺得這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

 

❝ 你一定會問,這個跟引導學習有什麼關係? ❞

 

如果把企業的狀態比做國家的話,初創的企業具有「貧窮國家特質」,即使是有巨額投資,都要從一窮二白起家,很多基礎性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儘管招募到很優秀的人,但是文化和制度的踐行,包括價值觀共識踐行都是需要時間的;絕大多數企業具有「發展中國家特質」,儘管有些「發展中國家特質」的企業發展很快,人們有一定的意識,也開始嘗試新的方式踐行價值觀,但這不足以讓這個企業立即具有「發達國家」的特質;而具有「發達國家特質」的企業,在價值觀的共識,文化的落地,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制度的運行,管理層和團隊的反思學習等,都呈現出了良好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具有「發達國家特質」的團隊,開放的環境,足夠的信任和自我反思學習,傾聽能力都比較強。我曾清楚的看到過:一個團隊,僅僅通過願景使命價值觀的三天 Workshop ,這個團隊的狀態從「發展中國家特質」轉成了「發達國家的特質」。

因為看到不止一個團隊,每次團隊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所以我更加確信,引導可以帶領團隊快速進入「發達國家特質」最有效的方式。

 

Larry & Laura & 曉瓊,2016年9月 IAF 亞洲引導者大會

 

 

3、反思—我踩到了引導的「坑」

 

2016年學完引導力二階課程後,曾信心滿滿的想給公司團隊進行一次「願景、使命、價值觀」的 Workshop ,但由於缺乏經驗,加之對引導工具和流程的一知半解,那次引導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幾乎踩到了引導項目中所有的坑,我稱之為「假像」。

被假像迷惑,哈哈,就等著踩坑吧。什麼是假像呢?

 

假像1:流程是引導的核心。

這句話沒錯,可是如果只是這麼認為,或者花大量的時間在流程上,那就等著踩坑吧。流程看上去是引導過程中的成果,但是訪談才是流程的輸入的重要資訊。訪談的準備、訪談過程以及訪談總結都會影響流程的品質。如果訪談準備的好,做訪談的過程中,引導的流程就已經開始顯現了。

訪談才是引導  Workshop  的重中之重,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假像2:引導適用於所有的場景。

當我們和 Sponsor 溝通的時候,對方會提出很多要求,但是「要求不是需求」。需求決定了解決方案的方式,引導適用的環境包含了「集體的智慧」和「充裕的溝通時間」,如果說相信集體的智慧,最終還是老大一人說了算,那就是假需求;看上去有充足的時間溝通,但是「願景使命價值觀」這麼重要的話題只有一天的時間來做,也是假需求。

解決問題不一定只有錘子,判斷是否可以用引導:最重要的就是明確「結果是從參與的團隊中來」。

 

假像3 Sponsor 的需求就是團隊的需求。

作為引導者,你是否可以清楚的聽到團隊的聲音和需求?當你聽到的需求和  Sponsor 的需求差距較大,你會如何做?在這裡,引導者不僅僅支持 Sponsor ,更是支持這個團隊發生改變。 引導者需要幫助 Sponsor 聽到團隊真正需求,並且重新判斷是否要完成團隊的需求?否則我們就是成為了團隊的綁架者。

引導者的角色是助產士,而不是生孩子的人,問一下自己是為團隊幫倒忙了嗎?

 

假像4:我願意傾聽團隊的聲音,管理層從上到下都有這個空間。

在我學習了心智模式之後,才發現言行一致是多麼難。我們小時候聽父母話,上學聽老師話,工作後聽老闆話, 80後有多人少可以有勇氣說:「我跟你想的不同」。 有些時候,看上去是傾聽你的聲音,最終是為了引導你走向他們的選擇。你是否也曾經被「假引導」傷害後,對「引導」存有偏見?

如果團隊的老大不能「真傾聽」,或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他意識到了,但是不願意改變,那就再想想別的辦法,不要「假傾聽,傷害了參與者」。

 

假像5:主、副引導師,我們是一個 Team

學習引導的時候,看到的主、副引導師合作很好,那是因為合作很多年了,默契和信任已經培養出來了。 這是理想中情況,並不代表我們搭夥了,就可以成為理想中的 Team 。那絕對是假像,當你還沒有合作多年的副引導師,或者給其他人做過副引導師,千萬要做好準備工作。

主、副引導師的職責和期待,必須要明確。如果不能,那就做好一個人做完整個 Workshop 的心理和工作準備。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4、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引導專案的挫折讓我的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每天都不再談引導,也不再看引導的書,實際上是不敢看。在引導力第三階開課的前一周我還在糾結是不是去上課,最後雖然選擇去上,但說心裡話,我當時是抱著失敗的心態去的,硬著頭皮去,心裡想反正都這樣了。

課程第一天后,我就活過來了。心裡想:這簡直就是精神治癒啊。我跟 Laura 老師說,三階的地圖幫助我梳理了思路,很多不理解都找到了答案。 Larry 的親身經歷的的體驗,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

一周後遇到了我的朋友 Seven ,前同事,一年多沒見。十分想念! 相信你也有這樣的朋友,即使很久沒見,見面總是掏心窩的說話,這次也不例外。神奇的是:她說出現在覺得很挑戰的事情,我居然沒有立刻給答案,而是問了一堆的問題,總結下了是幾句話:現在是什麼情況? 你理想中的情景是什麼?這之間有什麼潛在的障礙阻礙這個事情發展? 是真的障礙嗎? 還沒有等問你想怎麼做? 她好像已經有思路了。第二天,她發來資訊:親,立項通過了,謝謝你昨天的引導。

另外一個微信好友「花兒靜靜的開」,一個 HR 同仁,遇到了一個比較頭疼的事情,大家在微信群裡給出了各種建議,而我自己開始保持好奇:發生了什麼?大家什麼感受?你們是怎麼考慮的?你們想怎麼做? 之後我們進行了差不多百條資訊的溝通。談完後,她說希望來北京一定要見見我!

課程結束後, Laura 在微信群中帶我們溫習 PSP 做個人的計畫後,今年我的工作就都開始嘗試,有意思的是,很多看上去超級難的工作都迎刃而解。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真的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引導真的很神奇!堅持下去就一定有驚喜,光明就在前方!

 

 

 

5、後記

 

大家記得開放空間的四大原則嗎?

    • 出席的人就是對的人(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 發生什麼就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 何時開始就是對的時間(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

該開始的時候就開始,想到就去做,一切都是最好的時機!踐行引導精神,不要害怕失敗,堅持就是勝利!

 

 

相信引導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只有相信,才會用最少的能量挖掘出巨大智慧,探索人生中最美好的自己。

 


鄭曉瓊,馭勢科技人力資源負責人,公司踐行「合夥人」理念:讓每個員工成為我們的合夥人,為他們賦能,最大化釋放他們的想像力。工作之餘,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開放智慧的開放空間、深度匯談、引導力三階等系列課程的學習。經作者同意,分享其學習引導的心路歷程。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