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逸臻
試著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命運的轉捩點,之所以會發生,都有一些改變命運的事件。這些事件大大的改變了我們人生的走向。有些事件的發生我們是被動接受的,有些改變命運的事件是含有操之在我的成分。
在我們做組織發展的引導工作時,的確會遇到組織在某些重要的時刻,如果不發生一些對於未來命運反思的對話,很容易就照著過去的路直線前進,掉進深淵、陷入泥淖,或者看著懸崖就在前方而無法踩煞車或即時轉向。
不久前因為辦了一場肯定式探詢的沙龍,為了讓參與者找到探詢的焦點,請大家聊聊在引導想要看到更多的正向結果有哪些。我自己做了點回想,找到的其中之一就是改變命運的對話。因此觸動了我後續的反思。
案例故事的源起
我想到的故事有好幾個,引導在組織命運的交叉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個比較戲劇化的例子是,曾經有個客戶公司,在經歷過一段組織較為動盪與晦暗的時刻,組織對外的成效,一直達不到總部的預期,新產品上市沒有想像的一炮而紅,組織內部的不信任氣氛反映在黑函滿天飛,同時團隊協作的時候大家說的與真正做的有很大的落差。相關的歷史事件還變成組織中不能說的秘密(因為合規要求)。後來雖然把相關的人等都換掉了,組織的氛圍還是沒有改變。新到的CEO以及HR Head在想,如何可以改變組織既有的命定軌道,將充滿潛力的業務做成?他們發現最基礎的工作要先打底,也就是促進團隊重新走上更有建設性的互動,因此在重新組成團隊之後,希望我們能夠協助改變這個既有的軌道,重新建立團隊的互動以及對於未來的看法。
命定的軌跡
我們一開始就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雖然相關人等走了,但留下來的人,對於組織裡面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有著強烈的感受,因此把這樣的記憶,傳遞給他們的成員,因此新成員在沒有客觀記憶之下,也傳承到組織先前命運的軌跡。比如說,和別的部門開會的時候不能輕易袒露真實的需求,停留在立場比較安全。因此會有一些久久不能解開的衝突。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實驗當中有個實驗,就是將猴子放在一個籠子當中,某個洞口有食物,但是那部分的鐵籠是通電的,只要有猴子去摸就會受到電擊(不會致死但會難受),因此透過學習與溝通,大家都不會去碰觸那個方位。有趣的是,放入新的猴子之後,原來的猴子會用各種方法去告訴新的猴子,不要碰這個洞口。最神奇的是,慢慢幾次換走舊猴子(曾被電過的)放入新猴子之後,實驗人員把電關掉了,那些沒被電過的新猴子也繼續傳遞給更新來的那些猴子,示意洞口危險別碰。
改變命運的對話—看見與選擇的過程
訪談當中發現,在例行性的會議,大家很難把這種對於過程的發現拿到檯面上面來聊。只是都隱約感覺到,大家雖然是就事論事,但做什麼事情似乎都有芥蒂,沒法充分深度合作與發揮最好的潛力。
我們發現在引導的場上,就是要需要幫他們創造一個看見協作過程的對話。看見脈絡的順暢與不順暢之處,開始慢慢願意選擇冒險講出那些較為深層的焦慮。人們要能相互信任,就是要能看著夥伴的眼睛,然後相信,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這個夥伴也不會背叛他的利益。若曾經受過傷害,那麼每一次只能往前進一點點,鼓勵大家能先相互承諾(不只是成果的承諾,還包含互動過程的原則承諾)。
領導者的角色
引導者能創造改變命運的對話場域,打破平常例行性討論的規律,進入一個能相對安全的時空,坦露出深層的顧慮以及認知,能夠形成新的共同理解,並基於這樣的理解做出行動的承諾。而後領導者需要做的是,能抓住這樣的機會,在每天的工作與管理當中讓大家兌現這些承諾。因為畢竟外部的引導者 / 顧問進來協助的時候都是相對短暫的時光,要改變組織命運的軌道,就要下定決心做足滴水穿石的功夫。
這個客戶後來和我們開展了好幾年的合作,慢慢地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工作氛圍,不僅贏得最佳職場 / 雇主(Best Place to Work)的美譽,在業務上也屢創佳績–推出創新的新產品,贏得客戶的美譽。
命運若分開來看,分別可以對應到宿命與運氣,也可以說有定數與變數的組合,不變的與可以改變的部分。有些組織在的軌道上,的確有些不可改變的宿命部分,比如說在風口上的組織,不管如何業績都會起飛,而也有些開始走下坡的組織,是因為整個環境面的因素失去存在的理由。改變組織命運的對話,是要站在這些前提上,試著在離到達懸崖之前(盡可能有餘裕之前),啟動團隊對話與思考,然後盡可能起到把共同把握的方向盤轉向有希望的道路。
促進改變命運的對話—引導者要做些什麼?
-
- 研究組織命運的軌跡:是什麼讓他們在現在的軌道上?先假設個人與團體行為都是有道理的,就算表面上別人看起來沒道理,在局內人都是做了當時最好的選擇的,他們為何這樣選?
- 找出需要對話的焦點:有什麼主題當開展討論或對話的時候,最能觸碰到命運的看見與選擇?這個看見可能是個別需要看見,也有可能是整體需要看見。
- 放下預設:組織也和人一樣,還是有命定的部分。有些改變並不是我們把它寫在引導的目標就能一蹴可幾的,因此引導者需要放下對於組織命運該是怎樣的預設。雖然說我們的Sponsor可能會有某些預期,當我們能看見某些預期是超出團隊引導工作可以掌控的範圍時,就需要與客戶重塑與對焦。
給引導者的提醒:智慧的區辨找到立足之處
我的一位元客戶CEO,曾經和我分享一段啟發他的寧靜禱文,他說這讓他能夠這多變的複雜環境中找到立足之處。
上蒼,求禰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Attributed to Reinhold Niebuhr, Lutheran theologian(1892–1971)
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引導者借鑒。在那些專案執行時讓你很焦慮的時刻,把這三句話重述一次相信能找到立足之處。有智慧的區辨,有勇氣的改變之後,就能寧靜的接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