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引導與系統思考促進跨領域利害關係人的對話

作者 | 黃意鈞

 

緣起

2020年9–10月期間,我和引導師好友曾士民(Eric)接到一個在臺灣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非營利組織 — 循環臺灣基金會的邀請,為沼氣能源產業發展繪製系統圖,並且設計及引導工作坊。2021年10月25日我在 IAF Taiwan 的引導周分享了這個案例,在此我也把這個案例寫成文章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朋友。

首先我會介紹循環經濟的內涵,並且介紹這個項目的工作方法,並且特別介紹我們對工作坊主題與客戶需求的理解,以及我們對於工作坊的流程設計,藉此讓讀者明白我們對於工作坊流程的設計邏輯。

通過這個案例,我希望可以達成以下目的:

  • 與其他引導學習與實踐者分享我們對於這類跨領域工作坊的設計邏輯,一同交流研討,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引導圈的朋友投入這類跨領域永續議題工作坊的引導;
  • 希望可以和對於系統思考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我們繪製系統圖的過程,以及如何運用系統圖協助參與者之間的對話;
  • 對於未來想要推動跨領域協作的單位,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呈現引導者的工作方法與邏輯,藉此促進未來更多需求單位與引導者之間的合作。
圖一:工作坊結尾合影。圖片來源:循環臺灣基金會

 

 

什麼是循環經濟?
圖二、線性經濟vs. 循環經濟。來源:循環臺灣經濟會

 

要介紹循環經濟,就得先從目前主流的線性經濟模式開始介紹(圖二)。所謂線性經濟,指的是「原料從開採,經過生產者的製造以及消費者的使用之後,最後以廢棄物的形式離開整個系統」的經濟模式。

線性經濟並不是可持續的經濟模式,這是因為有些資源不可再生,或是再生的過程極為緩慢,以致于它的再生速度遠遠趕不上消耗速度,長久下來將導致現有資源存量的耗竭,例如許多金屬與非金屬礦產。此外,當資源以廢棄物的形式離開經濟系統,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土壤劣化,或是造成健康的危害。

相對於線性經濟,循環經濟的目的是要讓資源能夠在經濟系統當中重複被循環利用,進而減少原料的開採以及廢棄物的產生,尤其臺灣高度仰賴進口資源,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也能夠降低臺灣對於進口資源的依賴。

 

 

案例客戶:循環臺灣基金會

循環臺灣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是一個推動臺灣發展循環經濟的非營利組織,其使命是促進跨領域利害關係人的協作,進而帶動臺灣社會轉型為資源循環利用之經濟模式,並且透過溝通(出版物、舉辦活動)、倡議(與法規政策相關單位協作)以及網路連結(連結跨領域利害關係人)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2020年8、9月期間,基金會邀請我們協助設計並引導兩場「沼氣能源產業化工作坊」的需求,並且邀請我將基金會的研究成果以及過往工作坊的產出繪製成系統圖,藉此在工作坊支援參與者運用系統圖進行深入討論。

 

 

本專案工作方法

在接到基金會的需求後,我和夥伴進行的籌備工作包括:

  • 議題背景與需求瞭解:包括瞭解議題的背景脈絡、瞭解主辦單位對於活動的既有整體規劃、確定工作坊參與者及其參與程度,以及辨識需要在工作坊探討的子議題與期望產出。
  • 系統圖繪製:將基金會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次工作坊的產出繪製成初版系統圖,之後與基金會共同檢視及調整系統圖,另外邀請相關專家提供調整建議。
  • 工作坊流程設計:基於對於議題背景與需求的理解,完成工作坊的流程設計。

 

圖三是我根據基金會的過往研究與工作坊產出所繪製的系統圖,接下來我將分別介紹這個案例的背景以及最後設計出來的工作坊流程。

圖三、在工作坊呈現的沼氣能源產業系統圖

 

 

議題背景與需求

經過與基金會的溝通討論,我們所整理的議題背景與需求如下

  • 議題的背景脈絡:基金會之前對於沼氣議題已經有進行研究,並且曾經舉辦過工作坊,因此希望本次工作坊能夠在前次產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為了讓參與者可以基於前次工作坊的產出進一步深入,基金會提出運用系統圖來彙整過往的研究結果與工作坊產出,讓參與者能夠運用系統圖深入討論。
  • 活動整體規劃:除了沼氣能源產業化工作坊,基金會在工作坊之前會安排實地參訪,因此工作坊的時長大約為4–5小時。
  • 工作坊參與者:參與者來自學術單位、研究單位以及產業界等領域,共計30–40名。其中產業界的參與者有部分是與沼氣發電較相關的業者,其他則是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機廢棄物(例如食品加工業的污泥、農業廢棄物)的業者。整體而言,參與者對於循環經濟的瞭解程度不一,在沼氣議題所認識的區塊也不完全相同。
  • 工作坊的子議題與期望產出:基於前次工作坊的產出,基金會希望參與者在本次工作坊能夠深入探討沼氣能源產業發展的挑戰,辨識當中的主要瓶頸並且進一步梳理其內涵,此外也希望參與者能夠針對挑戰發展初步的行動構想,以利在工作坊結束之後形成政策建議。
  • 特殊考慮:過往在循環經濟議題有許多顧問單位(例如智庫、顧問公司)與政府密切合作,為了讓這些顧問單位能夠體驗如何運用參與式的流程,在循環經濟議題上促進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基金會提出希望安排若干來自顧問單位的參與者作為「桌長」來協助討論。

 

 

工作坊流程設計

在瞭解議題背景與需求之後,我和 Eric 工作坊流程設計如下(表一):

表一、工作坊流程大綱

 

在上述設計當中,我們的特別考慮與安排包括:

  • 支援參與者運用系統圖進行討論及思考:為了説明參與者理解系統圖,我們將系統圖分成區塊逐步介紹,以降低理解門檻(圖四)。在討論沼氣能源產業發展的挑戰時,我們請參與者盡可能清楚描述挑戰對整個系統造成的影響,並且運用便利貼與原子筆,在系統圖上指出這些挑戰在系統中的作用位置(圖五)。例如,有些挑戰可能是直接對系統造成影響,而有些挑戰則是透過作用於其他挑戰,來間接阻礙沼氣能源的發展。至於在發想行動的時候,我們也請參與者清楚描述行動的具體內涵,並且在系統圖上指出這些行動能夠如何幫助沼氣能源產業的發展。例如,有些行動可能是直接對系統造成影響,有些行動則是透過克服挑戰來促進產業發展,還有一些行動可能是透過支持其他行動來間接發揮作用。
圖四、在工作坊當中向參與者介紹系統圖。來源:循環臺灣基金會

 

圖五、參與者運用系統圖進行討論。來源:循環臺灣基金會

 

  • 以「小組討論」的討論為主:如果預期參與者在工作坊結束之後,會以團隊形式繼續協作,那麼在工作坊過程中就會需要促進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交流,並且設計「小組向其他組報告討論結果」或是「全體對話」的環節,藉此讓參與者凝聚共識以及形成「我們」的一體感。然而,由於本次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搜集參與者的觀點以形成政策建議,因此本次工作坊的參與形式是以「小組討論」為主(圖六),並且僅有在各個子議題的討論結束前,設置「跨組交流」的時段,讓參與者有機會到其他小組提供建議。
圖六、工作坊當中小組討論情形。來源:循環臺灣基金會
  • 運用範本討論挑戰與行動的內涵:為了讓參與者對於挑戰與行動的討論能夠更有結構,我們也與基金會共同設計討論範本,以支援參與者的討論,並且確保討論的產出能夠符合基金會後續資料處理的需求。
  • 桌長行前會議:在工作坊前一周左右,我們針對桌長安排行前會議,向桌長介紹工作坊流程、系統圖,以及他們在小組討論時要扮演的角色。

 

 

項目心得與反思

在這次的案例當中,我個人的反思如下:

  • 關於系統圖的説明:在本次工作坊使用系統圖之後,我發現系統圖能夠説明在短時間內讓參與者對齊認知,並且也能夠幫助參與者把想法表達清楚,讓討論的產出更能夠在後續資料整理的時候被使用。
  • 關於桌長的設置:過往我在引導跨領域利害關係人參與的工作坊時,往往傾向不設置桌長,或是即使要設置桌長,也多半是當場讓參與者相互推派,而不會事先安排桌長行前會議。本次工作坊雖然在基金會的要求下設置了桌長,我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 確保產出。也就是說,當產出的內容、格式比較複雜時,例如本次工作坊所使用的範本,桌長的存在能夠確保範本被使用,進而確保產出的完整性。
  • 與客戶之間的協作:過去我經常視客戶為「內容專家」,並且視引導者為「流程專家」,因此在與客戶共事的時候,我通常不會預期客戶會對流程設計提出建議。然而在本次工作坊的籌備期間,基金會對於流程設計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桌長的設置),而我在理解基金會的考慮之後也盡可能納入這些建議。雖然這樣的來回討論可能會讓引導者的工作變得「沒那麼輕鬆」(haha),但是從本次工作坊的成果來看,我認為基金會當初的建議確實提升了本次工作坊的產出品質,而這次的經驗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客戶的觀點能夠對流程設計帶來的説明,讓我更能夠把工作坊的事前籌備視為「與客戶共創」的過程。

當我把上述心得與基金會的夥伴分享時,基金會倡議總監董敏築(Esther)表示,知識和資訊如果沒有經過具目的性的消化吸收,很容易就變成「線性」的 — 大量輸入也大量流出。通過系統圖的使用以及引導工作坊的設計,不同背景參與者的想法輸入可以水準(同場次跨組交流)和垂直(不同場次的產出)持續整合累積,讓改變系統的杠杆點愈來愈清楚和具體。而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Shadow)則認為,由於基金會全體成員深刻體認到循環經濟是複雜系統,而且都有學習系統思考,所以才能夠對這類融入系統思考的工作坊流程給出細緻的建議。

因此,Shadow 也為這次的合作下了一個結論:

 

客戶也需要教育,有系統思考的觀念,才能深度共創!

 

 

感謝

感謝循環臺灣基金會的合作邀請,他們在事前籌備的投入與細膩度令我感到敬佩,也讓我有很多學習。本文在撰寫的過程當中,也受到基金會夥伴諸多的協助與珍貴的回饋,讓讀者能夠同時從「客戶」與「引導者」的雙重視角,對於案例有更完整的看見。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