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自然為師的開會方法—開放空間科技

黃意鈞Open Quest  2015-02-04 

 

如果有機會觀察到鳥群或魚群的集體移動,你將發現這些個體不僅只是單純朝同一個方向移動,還能夠因應環境中的突發狀況,例如當前方有天敵迎面而來的時候,牠們能夠即刻一同改變移動方向,或是立即四散,並且在狀況結束後馬上回復隊形。 

 

展現群體智慧的自發性組織 

看到這種高度協調一致的群體行為,不禁讓人懷疑這些動物群體當中是否有一個「領導者」在指揮群體的移動,或是每一隻個體的腦中有著事先寫好的劇本,所以才能表現出這種彷佛是「事先串通好」的行為。 

經過研究發現,其實這些動物群體中既沒有領導者,也沒有事先寫好的劇本,而是每一隻動物個體根據簡單的行為準則,就能夠在巨觀層級產生高度協調的行為,科學家把這種沒有中央領導者的群體行為產生機制稱為「自發性組織」(self-organization)。除了魚群、鳥群,「自發性組織」產生的群體行為也可以在蜜蜂、螞蟻或是若干種類的草食哺乳動物看到,而科學家也把這種能夠高度因應環境變化的群體行為,稱為動物的「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 

既然同樣都是要展現群體智慧,在人類的會議中,有沒有一種開會方式能夠讓一群人運用自發性組織原理,根據簡單的行為準則來讓眾人的群體智慧能全面發揮呢? 

有的,那就是開放空間科技(Open Space TechnologyOST) 

基於自發性組織的OST會議 

說到開會,往往會想到應該要有一個主席來掌控所有的流程,所有的議題也要在會前就先排好,最好連每位發言者要提什麼都能夠事先安排好,然後在正式會議中只要「照著劇本走」就好,這樣才不會亂了套。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麼以下的OST經典案例必定能讓你對會議完全改觀! 

 

1992年一個預算達15億美元、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高速公路開發案因為涉及原住民及公共區域,引發了原住民、不同層級政府官員等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關注。在200多位關係人齊聚一堂之初,原本大家都認為這場會議勢必不會有甚麼好結果,沒想到奇跡發生了!在短短半小時內,所有參會者自動分成52個任務小組,並且在兩天內完成所有討論並集結起來,在第三天一早就把熱騰騰的報告發給每一位參會者。在會議結束時,所有參會者都對這次的會議感到滿意,表示從未有過這種被傾聽、深度融入的參會經驗 

 

或許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場與會者超過200位、為期三天的會議,籌備時間只有六星期,而且整個會議只有一位引導者。這就是OST的奇妙之處,特別是在參會人員眾多且背景多元、時間急迫且議題複雜的情境,更能凸顯它的功效! 

 

四大原則與一項法則 

OST是基於自發性組織的原則,因此和展現群體行為的動物們一樣,參會者也會有一些簡單的行為準則,來幫助他們參與會議,這些原則分別是: 

  • 出席的人就是對的人; 
  • 發生什麼就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 
  • 何時開始都是對的時間; 
  •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 

 

除了上述的四大原則,還有一項法則能夠幫助參會者更融入OST會議雙腳法則(或稱移動法則),在這條法則下,一個參會者即使已經加入了某個議題小組,當他想要提前離開到別的小組時,也不用擔心會對原小組的召集人失禮,而能夠自由地移動到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小組繼續參與討論。 

 

透過四大原則及一項法則的運用,所有參會者真正關心的議題都能夠被提出來討論,眾人能夠依自己的興趣參與討論,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讓群體智慧獲得最有效地發揮! 

 

OST引導者的任務 

雖然籌備時間相對短暫,為了引導一場成功的OST會議,引導者還是有不少工作要做,包括準備邀請函、佈置場地、會議之初邀請參會者發起議題以及其他後勤工作。此外,引導者在心理上也會需要一些行前準備,才能夠為所有參會者創造並維持OST討論的時間與空間,達到OST引導的最高境界會議進行得很順利,但參會者卻感受不到引導者的存在。 

 

一起探索OST的無限可能 

OST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參會者背景多元的複雜會議,還可以用在組織的共識會議、組織改造、內部培訓等多種不同的情境,並且在印度、中國、美國、加拿大、非洲及歐洲,從5人到1,000人的團體,從政府、企業、NGO到學校都已經有實戰經驗。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