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實踐篇:等待場域承接的深度匯談

許逸臻 2022-01-10

前言

彼得聖吉在學習型組織的經典著作《第五項修練》當中,提到五項修練其中之一是團隊學習。 而團隊學習需要顧及三個維度:

  1. 學習如何萃取高於個人智力的團隊智力;
  2. 具有創新性而又協調一致的行動;
  3. 不可忽視團隊成員在其他團隊中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團隊學習涉及個人的學習能力,但基本上它是一項集體的修練。

團隊學習的修練必須精於運用深度匯談。 發展出深度匯談理論與方法的重要貢獻者之一,竟然是當代物理學家大衛·包姆,他從研究電子海(Electron sea)的集體特質,類比到人類思維運作的方式。 他發現思維很大的程度上是集體的,我們不能只是透過個人加以改善。 他說: 「我們必須將思維看作是電子一樣的集體現象,而這個集體現象是源自我們如何互動以及如何交談」。

人們的互動與交談正是我們在引導的領域工作的重點。 交談有兩種類型,深度匯談與討論。 兩種都很重要,但必須配合使用,以產生綜效。 先前的文章探討過焦點討論法,適用的是有焦點的交談方式。

 

本篇重點延續上一次深度匯談實際應用的案例一引導實踐篇:深度匯談的應用案例,分享另一個實際應用的案例。

引導的案例都必須保密,作者在這邊分享的隱去個別組織的狀態,挑選常見有共性的部分。 如有雷同請不要對號入座。

 

案例故事

一家頗為成功的國際藥廠,新組成的團隊已經用過去兩年在市場上初試啼聲,也吸引了各方的人才,放眼未來,總經理希望能夠團隊能暢想公司更長遠的未來。 當時引導的設計上,發現未來會是如何發展,有著特定領域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數位化發展在醫療行業上的影響。 這一方面在前期訪談的時候發現了,並且建議客戶尋找相關顧問的支援,在內容與方案上面給予賦能。 前期工作反映出引導上的挑戰,不在於凝聚新的共同願景夢想,因為這個團隊充滿鬥志,反倒是團隊個人的願景如何與團隊的願景結合,最終在公司的發展上面同時照顧到個人的發展。 這個題目特別難談,因為平常的場合談的是 “事”,即便談人,也不會談自身而是團隊。 對於總經理來說,核心高管彼此深層的理解與夥伴關係,是往後共同走長遠的路的基礎。

引導的設計

引導者對於戰略規劃、融入中長期的情境,是非常熟悉的。 當時引導設計的挑戰,是如何在五年戰略願景的工作坊當中,融入 「個人願景與團隊願景的結合」這個元素,並且讓對話自然發生?

 

案例的挑戰: 一般流程做不到的理性目標與體驗目的

 前半部的旅程—共同願景從模糊到清晰

引導流程,在第一天先處理團隊的部分,先凝聚團隊的現狀共同的理解、並帶入利益相關人觀點、進行未來的對話–情境分析(詳見上一篇文章說明情境分析),在這些前提下進一步定義出五年的公司願景。 這個過程團隊非常的興奮,五年的距離從遙遠模糊,到唾手可及。 深度匯談的引子是從個人內在開始,在於第一天晚上的個人反思作業。 我們希望大家思考個人的「墓誌銘」,並反推自己因而對於五年的未來有哪些期許。

第二天早晨—不期而遇的深度匯談

這個部分的理性目標與體驗目的的設定分別是:

這個目標用一般結構化的引導流程是不容易做到的。 當時第二天早上的計劃是有個四十五分鐘以內的Check-in在當中進行較有深度的對話。 而後續計劃是進行了開放空間討論、行動的構思以及下一步的計劃。

神奇的事情就在開場的對話發生了。 在Check-in圈中,一開始沒多久,就有一位參與者願意敞開分享深度的個人反思,深度觸及個人人生階段的掙扎與公司發展上工作要求的取捨,情感流露。 身為引導師,同坐在圈圈當中,其實不知道這個團隊的對話容器(Container)能否承受這樣重量的分享,反而心裡有點忐忑。 這個發言測試到的是深度匯談當中的原則: 當每個人願意多冒一些風險時,環境就會變得更安全。 但冒險是個漸進的過程,總有人要開頭。 這時,有時候會成功,有時候容器還沒有準備好,裡面的成員反而會退縮,回到更安全的話題或分享。

 

對話容器耐力測試

在當時這個容器接住了,而且又引發了其他人交織更深入的分享。 原本預計四十五分鐘的會談,在接近三十分鐘時引導師提醒了一下時間,又在接近四十五分鐘時提醒了一下時間,並得到大家的共同認可,很希望今天氛圍對了把一些話說出來。 最終進行了兩個小時,並且在休息時間總經理與HR Head都過來說這實在太棒了,超出預期,這就是他們一直想要有的對話。 引導師在當下的掙扎是後續還有整體工作坊的理性目標要達成,原先的設計當中別的環節。 然而判斷這場對話,是難能可貴的,就彷彿一個等著出生的寶寶,等待著這個場域合適被生出來。 當時引導師心裡想,寶寶可不能生一半又塞回去吧,另一邊引導師已經默默在內心修改後面的工作坊流程。

 

深度匯談在工作坊中的效用

有些比較硬的議題,比如戰略、比如目標,如果使用步驟化多的流程,往往會將團隊對話的空間佔滿。 成果是牆上有紙,有寫下來的東西,但最需要的深度敞開卻沒有發生。 深度匯談在工作坊當中適當的運用,會起到鋪墊的效果,並且將對話的容器建造得更堅固。 在堅固的對話容器承載之下,才能把敏感或者需要共同面對的決定性問題,放在檯面上討論。 但使用起來也有它的風險,容器堅固起來有它形成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幾,引導者自身需要有足夠深厚的深度匯談修練,才能知道團隊在對話中的掙扎是什麼,避免過早的切斷對話流。

 

引導者/領導者可以先做的事創造深度匯談的條件

深度匯談發生的條件有三:

  1. 所有深度匯談相關的人均要能夠參與其中
  2. 所有參與深度匯談的人都要自發地「想」參與其中
  3. 所有參加深度匯談的人均要能夠影響討論之流

 

有時候美好的深度匯談的發生,不是我們作了什麼樣厲害的引導流程與步驟,而是創造一個這些條件易於發生的環境。 需要發生的對話就能順利地被承載並誕生出來 。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