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師的“火眼金睛”——讀出會議室的動態(之一)

引導師的“火眼金睛”——讀出會議室的動態(之一) 

原創:許逸臻 Open Quest 2018-05-23 

 

作者 

許逸臻Laura HsuCPF/CToPF,開放智慧/上海睿問公司董事長,國際引導者協會IAF認證專業引導師及評審。 

引導師的火眼金睛”——讀出會議室的動態 

作者:許逸臻 

 

序言 

想像這樣一個場面,在A專案的會議現場,會議成員當中有部分正爭論不休,該用X方法還是Y方法?同時也有部分沉默,有人表情無耐,有人感覺不耐煩,這些情況,假若會議是交給你來引導,你該怎麼下手? 

其實,第一個該想的問題,還不是引導者該怎麼下手,怎麼介入?而是你能否讀出會議當中的動態。這些動態表面上也許看起來跟另外一個會議一樣,但不同的一群人,不同的議題,往往是不同的動態。 

OQ後續會有一系列文章,分別介紹幾種能幫你讀出會議室動態的方法。如果這個會議沒有引導者,那麼參與者的自救方式是什麼;如果有引導者,那麼引導者應該如何介入和思考你的介入方式。 

這篇文章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介紹大衛肯特的四角色模型。 

大衛·肯特的四角色模型 

 

 

大衛肯特(David Kantor)是一位元美國的系統心理師、組織顧問以及臨床研究者。他在溝通的基礎架構上面做了許多突破性的實證研究,並提出應用到所有溝通的模型——結構動力模型(Structure Dynamics)。他在哈佛大學等眾多國際知名的學術與研究機構都教授過眾多學生。 

Kantor花了八年的時間密集研究會議以及人際溝通中的團隊動態,發現卓越的領導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在於: 

  1. 能夠讀出房間裡的動態;
  2. 知道該怎麼在當下做出最好的貢獻讓團隊討論回到正軌。

我欣喜地發現,他所描述的不就正是引導的核心能力嗎? 

Kantor結構動力模型中,我們今天介紹他最有名的四角色模型(Four-Player Model),來看房間中的動態。這四個角色反應出四種會議中的行動姿態(Action stances) 

  1. 啟動 開始行動或提出方向的建議。在空間中心的位置。例如:我認為A專案應該優先考慮嘗試X作法,讓我們立刻能夠看到一些成果。
  2. 跟隨 確認並完成一個行動。緊跟著加入啟動的行列。例如:我也覺得立刻看到一些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3. 反對 挑戰並更正行動。阻礙了啟動與跟隨的人。例如:但去年我們試過X作法,成果也沒有那麼立即。
  4. 旁觀 站在邊緣看到全貌,提出的思考和看見的方式擴展了每個人的視野。例如:也許我們應該一起頭腦風暴一下看看要在A專案更快出成果都有哪些可能的作法?”

Kantor說溝通最有效的時候是每個人都能流暢地在不同行動姿態當中彈性的移動。這樣整體的互動空間就能完整地被運用。然而我們在會議當中往往看到的是,參與者卡在某一個或多個固定的行動姿態,壓縮了對話的空間。 

 

用上邊這個圖來解說,這四個行動的姿態就好像一塊布的四個角,原來對話當中要把包裹在布裡面的內涵展開,四個角都要施力,而且是輪流施力。 

  • 沒有啟動者,就沒有方向。 
  • 沒有跟隨者,就沒有完成。 
  • 沒有反對者,就沒有修正。 
  • 沒有旁觀者,就沒有觀點。 

 

當會議沒有引導者時,參與者如何自救 

當會議沒有引導者時,如果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只是會議的參與者,你有哪些自救方式呢?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1. 學會聆聽與觀察目前的四種行動姿態:哪一個正在説明我們如何打開對話的空間?就算表面上聽起來不那麼舒服,但練習欣賞並肯定他這樣做的價值。 

2. 從自身做起:注意自己常用的行動姿態,練習在會議中跳到另外一個當下需要的行動姿態。這可能會讓你不舒服,但你可以感受一下另一個行動姿態對於整體對話的貢獻與打開。 

3. 鍛煉核心能力:你自己或者團隊成員們,這些常常要一起開會的參與者要學習一些關鍵對話技巧。比如,在深度匯談當中,我們教的體恤的傾聽、主張、探詢等等,這些都會增加在四種行動姿態當中移動的彈性。 

 

當會議有引導者時,引導者應該如何介入 

如果你是被指定會議引導者,你面對房間裡的動態要怎麼做?在會議引導者的位置,此時團隊成員的對話能力狀態已經不是立刻可以改變的,他們也許就是固著於一種行動姿態上。那麼引導者所學習的流程工具與方法就非常的管用了。這裡學習過引導的朋友們,例如學習過OQ引導力一階課程,那麼一階講過的核心工具就都可以派上用場了: 

1. 提問力:如何用對的順序問對的問題,以問題來帶領團隊共同思考的過程。同時在問題的設計上,確保四種行動姿態需要具備的觀點都能被引發出來。 

2. 參與的形式:如何運用多元的參與形式,讓這些行動姿態能夠平衡的出現,不會被其中一種綁架。 

3. 引導式傾聽:如何幫助大家聽見彼此的聲音?應該是最能用上四種行動姿態作為判斷,看此時要在四個角的哪個角多點施力,説明把對話的空間多展開一些。 

 

結語 

讀懂會議室的動態,是引導者能否協助對話進入深層的重要功夫,而如何讀這些會議室動態,有許多不同的模型可以協助我們。這些模型就像不同的眼鏡,戴上之後我們會看到不同層次的團隊動態。 

期待下次再與大家分享,也歡迎來信與我們交流。郵箱:[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