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引導之路——探尋人類智慧的和諧之美

黃意鈞 Open Quest 2017-11-11

黃意鈞:Ivan,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碩士,歐盟系統動力學碩士,2017年亞洲新晉IAF認證之專業引導師CPF。

渴望説明不同利益相關人對話

我第一個碩士是讀生態學,希望未來從事可持續發展或是生態保育相關的工作。在臺灣「可持續發展」的領域裡,相較於做研究來說,扮演「促進不同利益相關人溝通」這種角色的人相對少,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要學一個促進對話的「方法」。

在我探索的期間,我發現早在2003年澳洲政府就曾出版了「如何將引導技巧運用於環境議題」的工具包。可見在國際上將引導技巧運用於環境領域已行之有年,但在臺灣卻相當少見。

自此之後,我便確立了我想要學習的方法就是「引導」。

 

我的引導學習之旅

確定要學習的是「引導」之後,我想到在臺灣大學擔任教學助理時,曾有學長介紹《引導者的工具箱》這本書,並跟我分享了將它用在課堂上帶同學討論很有幫助。我重新翻閱了這本書,從中發現有一間做引導的公司的董事長為這本書寫了推薦序注。我於是寫信去詢問他們有沒有為個人提供培訓,可惜他們並未在臺灣開課。但他們推薦我去ICA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文化事業學會)學習。後來發現這間公司就是Open Quest,而這位寫推薦序的人就是Laura。

以我當時的薪水,ICA的課程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我想要審慎評估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便寫信到ICA尋求建議。在Gail的推薦下,我讀了《開放空間科技引導者手冊》和《學問ORID》兩本書,並決定先上一堂課試試看。第一堂課上過之後,我覺得很不錯,就一路上完了所有課程。從課程中,我看到很多引導方法,這讓我感到很興奮。大部分的課程我還繼續上了第二輪。

然而,雖然我學習了引導方法,但是我仍不知道怎麼跟客戶談需求、怎麼設計流程、怎麼符合不同客戶的需求。於是,我主動寫信給Laura,她是我在ICA第二堂課的講師。我向她說明我想要將引導運用在環境領域,請她建議我如何在引導的專業上持續發展。

在見面時,Laura推薦我兩本書《清醒的企業》和《專業引導技巧》(The Skilled Facilitator),並且問我有沒有興趣和她一起工作,在工作中獲得一些實際經驗。我便開始兼職當她的助理,支持訪談和工作坊現場、編寫講義教材等。除此之外,我也積極實踐其他Laura的建議,包含讀書、上ICA的課,還有最重要的,找尋機會,實踐學到的引導技巧。

 

積極實踐引導

上完深度匯談後,當時我在台大當研究助理。當時我針對生科系所的同學辦了四場「對話的力量」工作坊。反思這四場工作坊,我發現有時候參與者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有這樣的主張,也能看見自己的主張背後是什麼,以及彼此能在看似不同的主張中,找到共通點;但有時候參與者只是收集彼此的觀點,而沒有新的看見。這是我第一次實踐引導,最大的收穫是:深度匯談真的不簡單。因為我的認識不夠深,對於操作方法尚不清晰,因而不能確保每次都能支援大家的對話到達某種深度。

後來,我有機會為台大生科系的應屆畢業生和老師引導一場「探索生科系未來發展」工作坊,內容是做世界咖啡館。反思這次的實踐:首先,它幫助我建立了自信。這是我第一個收費的案子,大家的回饋也很正向,甚至希望未來能多辦這樣的活動。再者,在實踐過程,我對於世界咖啡館有了新的認識。換桌討論僅是呈現的方式,問題的設計對於產出則有很關鍵的影響。由此我更加確認提問的重要性。

在去歐洲留學前,我協助一個組織討論某項業務未來如何發展,引導中央和地方單位的成員對於現況有一致的理解,彼此有共同的願景,以及幫助他們規劃出可以達成願景的策略。這場工作坊的成果不錯,我也有兩個深刻的學習。

第一,第一天結束後,有參與者私下向我回饋對話品質還不夠開放,有的人阻礙他人的發言。我告訴他說:「如果你當場可以提出對話品質不太好,我可以支持你們的討論。」但這位參與者說明他不可能當場反應。我察覺不同話題對於不同參與者而言有不同的風險,所以對於對話上比較階級式的組織,必須要建立機制支持他們能夠發表意見。而對於能夠暢所欲言的組織,關鍵在於支援他們聽到彼此的聲音。

第二,在做團隊共創法時,我做錯了一個步驟。有人想要移動卡片,我沒有先問原作者的意思,就把卡片移過去。中場休息時,有參與者來提醒我,是否應該要問原作者的意思後再移卡片。後來我也向大家說明我犯的錯誤。我發現當我能比較開放地坦承自己的錯誤,並瞭解參與者的擔憂是什麼時,就能夠間接説明團體有更好的動態。引導者若以身作則,參與者會知道我們是玩真的。

2015年,我到歐洲學習系統動力學。在歐洲求學期間,我也找機會實踐。在葡萄牙,我為一個由小農組成的合作社引導一場工作坊,幫助他們討論合作社未來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累積了用英文引導的經驗。

 

引導幫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溝通更有效

學習引導之後,我對於人和人之間互動的過程會比較有意識。我很喜歡克裡斯•阿吉裡斯Chris Argyris提出的「相互學習的心智模式」。

當我意識到自己沒有做到時,我會反思是什麼讓我沒有做到,以及當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應該怎麼做。

例如,我開始注意自己是否有讓對方把他的話講完。我會提出厘清性的問題,請對方多說一點;同時,我也會注意自己是否有真誠地表達想法。

 

OQ引導力課程最大的特色

跟Laura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OQ引導力課程。它最大的特色是提供很有架構的學習引導的方法。

例如,在第一階就會教到設計工作坊的思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讓我知道如何拆解一個方法、有哪些元素、哪些可以拿來用,並且説明我厘清需要兼顧哪些面向,從無到有設計出一個工作坊的流程。

 

我的引導學習心得

學習引導的過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一直有很多學習的機會,有有經驗的人指導,和有實踐的機會。雖然我的回答局限在我個人過去的經驗,但我仍非常樂意分享我的學習經驗和做法,供大家參考。

如果重新再來一次,我仍會選擇全力以赴地做到以下幾件事情,以獲得最快的進步和提升。

1.儘量多找實踐的機會,嘗試是最重要的。實踐過程多反思哪邊做得好、哪邊做得不好。

2.跟有經驗的人請教,並且儘量照著有經驗的引導者給的建議去做。遵循有經驗的人的建議,與實踐同樣是最重要的。

3.上完基本的課程。上課過程可以學到教的人的經驗,這也是一種跟有經驗的人請教的方式。

4.做完前三項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可以讀一些相關領域的書。

 

未来期许

在我學習引導的過程中,心中常浮現一幅圖畫,那就是《雅典學院》。來自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學者彙聚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沉浸在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自由討論的氣氛當中。引導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讓彼此的善意相互合作,展現人類智慧的和諧之美,這是我學習引導最大的理由之一。

未來,我希望結合引導與系統思考的方法,説明一群人一起解決複雜的問題,特別是社會議題。雖然系統思考可以説明人深入分析問題、有大方向思路的解決方案和設計方法的大原則,但沒有提供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因此,我想再學一些可以説明人們創新的流程或做法。此外,我也會持續學習如何支持不同立場的人相互對話,多磨練設計工作坊的能力,以提升引導力。

我常說:「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但其實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做準備好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準備,充實自我,尋找機會。當機會來臨時,我就能抓住機會。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