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讓事情變得更容易 | 引導力 Laura(許逸臻)老師訪談

作者│Open Quest

 

諮詢公司也要請諮詢公司,一直服務華與華的諮詢公司有兩家,一家是日本的尚和管理諮詢公司,每月來華與華指導兩天;另一個就是臺灣的開放智慧(上海睿問)公司,每到需要探討的重大時刻,華與華都會請開放智慧來做指導。

從2014年開始,華與華就引進了 Laura(許逸臻)老師的開放智慧(上海睿問)顧問公司,先後為華與華策劃了三場引導力工作坊。用引導的方式,協助華與華組織共識願景,共創組織文化及人才發展機制。

 

▲2014年“裂变”工作坊——共创三年愿景

 

▲2017年「真心」工作坊—企業組織文化的共識與共創

 

▲2020年「裂變2」工作坊—人才發展機制共識與共創

 

 

 

以下為 Laura 的訪談內容

 

 

1、
是風險還是契機
與華與華結緣背後的故事

 

Laura談到我跟華與華的緣分,要從2012年說起。2012年,我們在上海設立了開放智慧的分公司—上海睿問,並在2013年開辦了公開課,顏豔(華與華董事合夥人)是我們一期班的學生。

2014年的時候,顏豔說華與華想要用引導的方式去協助組織的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因為每個組織裡面,都要有一個能夠變革的人,懂得用共同參與的力量去推動公司發展。

而當時的華總(華杉,華與華董事長)也能夠信任這樣的方式。對於老闆來講,如果他完全沒有接觸過「引導力」,這會是一個風險。畢竟他也不知道我把大家的意見放在一起之後,會不會有好的結果。萬一這個會議開完,公司氛圍反而變得不好,這對老闆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正是有了他們的冒險精神和信任,再加上我們的確做了很充分的前期準備,才能夠創造出一個成功促進組織變革發展的案例。

引導的成功,是引導者和領導者合作的結果。引導者要把引導過程做好,再由好的領導者持續力挺大家,在發展中去完成當初會議上許下的承諾。

引導力其實是在協助組織在整個階段內轉型與過度。

 

▲華與華2014「裂變」工作坊現場照片

 

 

2、
引導就像催化劑,讓改變能夠發生

 

引導力的起源

引導技術早期應用在非營利事業當中。70年代初期,有一群美國的引導師用引導技術,協助全球各地的發展中國家做社區發展工作,協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力量,自己去改變自己的社會。

這些慈善機構的捐助者發現,在這樣一個沒有錢、沒有資源的地方,都可以運用引導的方式激發人們做出很大的改變,那是不是也可以把這樣的方法運用到企業當中,讓企業的績效更好呢?

就這樣,引導技術也就漸漸被引入到企業當中。

引導的本質,是協助團隊找到他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然後把智慧和力量轉化成可持續的行動。而引導者和引導技術,就是這個過程中的催化劑——讓這樣的轉化能夠有效地發生。

 

▲華與華2020「裂變2」現場照片

 

 

3、
從拓荒到深耕
OQ的使命:催化渴望的可持續改變

 

早期拓荒

Laura我在引導領域已經有24年了。

2002年我在美國拿到國際引導者協會的專業引導師國際認證,是亞洲第一個拿到此認證的人。

在那個時候,很少有華人知道引導是什麼,有些國際公司的亞洲分部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引導師。曾經有客戶說,他們找了6個月,才輾轉找到了我。

我們也是從一個比較蠻荒的時代開始,慢慢發展到現在有比較多的亞洲本地客戶。

 

初具概念

Laura我拿到國際認證之後,人力資源、組織發展、HR 這些群體,也慢慢體會到引導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特別是到了現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企業的發展,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只仰仗一個英明的領導人就可以有真知灼見的戰略了。

一個組織的運作,需要更多的團隊來參與和投入,需要更多的成員自主行動,以及一些創新的實踐。

在這種潮流之下,引導就是一個必備的方法和工具。表層上,你看到它是在用一些讓大家投入其中的方法,而它的底層價值觀是相信團隊的智慧,相信1+1>2,相信參與合作的價值。

 

成立Open Quest

Laura2002年,我們創立了「Open Quest開放智慧公司」(以下簡稱OQ),Open代表一個開放的場域,Quest代表探索。一個團隊的智慧,就是要在開放的場域一起探索。

在上海註冊的時候,我們選擇了「上海睿問」這個名字。

 

OQ(上海睿問)的使命

Laura在公司創立之初,我們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使命—催化渴望的改變。後來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實踐,我們覺得還要加一個詞:可持續的改變。

我們引導的本質,就是協助團隊找到他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然後把智慧和力量轉化成可持續的行動。

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一時覺得開心,喊一喊,而是之後的每一天都會想要去這麼做。

 

持續深耕

Laura我們用引導的工具和方法,來做協助和催化,讓改變能夠發生,這是我們做事情的核心。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在做組織發展(OD)的項目。

這些專案,就會直面組織中正在面臨的問題,或者是組織想要創造一個正面的結果,我們要去協助組織成員一起把這個結果創造出來。

從2004年到現在,我們協助過很多的企業,他們發現在他們平常的會議場景中,只要是團隊需要協作、需要對話、需要發生想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得上引導的方法。

一個會議,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方法,大家只是坐著聽一些資訊的下發,將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當你用了適當的方法,每個會議都將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大家一起夢想,一起讓這些夢想實現。

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找我們請教引導的方法,因此後來我們也有了公開課和一些內訓課,來傳遞這個方法。

 

▲2019中國引導年會社群連結活動—畫袋子
▲2019中國引導年會全體合影

 

 

4、
從團隊到社會
引導將會成為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協作工具

 

Laura引導的場景其實有很多,它也可以從微觀到宏觀來看。

微觀可能是某個項目的團隊,比如說我們曾經做過的互聯網客戶,他們經常要討論的就是產品部門跟技術部門兩個團隊對於目標、角色跟責任的分配。

當他們沒有溝通好的時候,都是各做各的,這就會造成很多的內耗和很多的職責區分不清楚。我們就可以通過引導的方法,把部門跟部門之間的協作打通,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所以有時候我們做的專案就是解決這種部門之間的協作,甚至是部門之間的衝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時候部門之間有著很大的分歧,這就需要我們去做一些融冰的活動,讓他們開始有更好的對話。我們都希望客戶不要等到冰凍三尺的時候,再想一夕之間就能溶解。

組織發展的工作是要持續性的,不要等問題變得很嚴重的時候再處理,那成功的幾率就比較小。

 

共創企業戰略

一個組織有時候會有關於整個組織發展的戰略討論,或者說組織會面臨到一些比較大的行業挑戰。

比如說科學技術正在改變著外部環境,這可能導致你原來的生意會全盤受到影響,所以組織要趕快去應對,做好下一步的準備,這些都是可以引導的場景。

▲華與華2020「裂變2」現場照片

 

跨組織協作

引導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跨組織的協作當中。

比如說,在一個多利益相關方的生態中,因為有多重的利益相關,它就有多重的複雜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運用引導的方式,協助這些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有效的對話,推動他們的生態系統建設。

我們曾經也幫助過一個藥業協會,共創了他們的未來願景及下一步的行動。如果不用引導的方式進行,可能一場會議談完之後,大家還是各做各的,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路徑。

 

公共議題探討

我們也會將引導的方式運用到一些公眾對話中。

比如說有關老人的議題、健康的議題、公共安全議題等,這時就有一些政府的工作者和民眾一起用引導的方式來對話,真正收集到多方的想法。

其實學會了引導之後,它使用的場景實在是非常的多,通常學引導的人或者應用引導的人,都有他們各自的專業背景和場景,把這些專業背景和引導方式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在這個時代裡,對於團隊智慧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已經不是讓一個人關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思考答案,它必須有很多的對話討論,去激發更多的想法。所以我相信,引導會是這個時代必備的一項才能。

 

 

5、
從十人團體到千人團隊
引導讓組織最大發揮交流的潛力

 

Laura我們的理念一直以來,是要給組織最有效的説明,不會為了多做一些項目,就答應一些對這個組織沒有真正意義的事。

在引導的方法論裡面,大部分的引導方法可以適用小團隊到中團隊,有一些方法叫做大團隊引導方法,它可以有上千人,我自己做過最大的一個團體就是三四百人一起。

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物料的準備,還有資訊收集的方式。小團隊可能貼一些便貼在牆上一看就看清楚了,但大團隊的時候,就可能要有一些IT系統,那個就是考驗你在這方面的組織和現場管理的能力。

 

▲華與華2020「裂變2」現場照片

 

6、
引導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個開放的空間
讓參與者共創有用的結果

 

Laura我們做引導,也有比較大的難點,第一個就是要做變革這件事情。人都會有本能的抗拒,有一些隱形的擔憂。這時候考驗的不是只是引導師,很多的是考驗組織裡面的 Leader。因為只有 Leader 願意開放空間給參與者來討論,才有引導的空間。

引導師怎麼樣保持一個真正開放的空間,創造一個能讓所有人真正參與的場域,並能讓參與者共創有用的結果,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第二個難點就是怎麼建立一個比較深度的信任關係:一方面是引導師與決策者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決策者與參與團隊之間的信任。

引導這件事是被 Leader 授權的,等於 Leader 給引導師一個權力,這個權力很大,相對應地,義務也很大。

第三個比較大的難點,就是有些組織檯面下的權力鬥爭或利益分配,是大過檯面上的。我們引導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去,就只會變成犧牲品,因為 Leader 可能真正做了一場他只想要知道別人想法的會議。

這個時候就要考驗引導師能否關注到這些組織裡面的跡象,判斷我們到底能不能真正做出好的引導貢獻,而不是淪為「打手」。

通常企業要改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上而下強制性的,但是這種情況的阻力會非常大。而第二種引導的方式,是能夠讓他們自發的,每個人都能全情投入,是有正面引導情緒的。

引導會達到共識,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夠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並且自發地去做這件事情。

因此,只要需要共識,希望有改變,並且想要達到一個行動策略的共創,都可以運用引導的工具。

 

 

關於 Laura Hsu 許逸臻

 

Laura 是開放智慧引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及上海睿問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她是亞洲第一位通過國際引導者協會(IAF)認證的專業引導者(CPF),且為 IAF 國際引導者認證全球評委。

2018年 Laura 和團隊榮獲 IAF 的國際引導影響力金獎,當時的案例就是華與華從2014年以來的蛻變式成長。

Laura 不僅協助組織發展與變革,也培養組織中的引導與領導能力,讓組織正向發展能夠永續。她是聯合國領導力發展全球師資。

服務客戶遍及FMCG、互聯網、高科技、醫藥、金融、教育等行業,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均有國際團隊引導經驗。

人生使命是透過愛、實驗與創造,帶來世界的真、善、美。

譯有《團隊成功的YES基因-肯定式探詢一點就通》,並編審《開放空間-引導者手冊》、《誰說我們不能一起做決定-參與式決策寶典》、《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等書。

 


小編注:本文整理自華與華對開放智慧 Laura(許逸臻)老師的採訪。閱讀本文,你將學習到什麼是引導力,以及引導力的作用。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