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判的恐懼(Fear of being judged) ——OQ引導實踐中的團隊動態觀察

原創:許逸臻Open Quest  2018-03-29 

作者 

許逸臻Laura HsuCPF/CToPF,開放智慧/上海睿問公司董事長,國際引導者協會IAF認證專業引導師及評審。 

 

被評判的恐懼(Fear of being judged) ——OQ引導實踐中的團隊動態觀察 

緣起 

某大型科技公司亞太區某事業部正在經歷組織變革後的蛻變期,不只業務的本質要改變,而且做生意的方式以及公司評價事業部績效的方式都要改變。新的做法沒有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大家都在摸索。 

經過將近一年的救火以及趕上任務進度之後,該事業部領導者意識到,核心團隊在關鍵會議當中,常常有說了但沒有做到,或是常常在線上會議中,如果討論時間一長,就會說,我們把這個議題線下討論吧,然後這個議題往往就無疾而終了,或者要求承諾做到某事,口裡說好像沒有異議,但下次再問,當事情沒有發生時,也沒有下文。 

此時他們就找到OQ,,要求引導一次核心團隊的工作坊。在前期的調研當中,我們發現,個別的團隊成員都說到阻礙他在團隊中參與的共通的現象是:被評判的恐懼(Fear of Being Judged)。該事業部領導者看完調研報告後,還半開玩笑的說,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太高了,高到他要給它一個縮寫(F.O.B.J.) 

這個案例當中癥結點還有很多,但我想到這個被賦予一個縮寫稱號的詞——F.O.B.J.,就想針對這個現象進行一下研究,並與大家分享在這個案例中,它帶給團隊的影響,以及我是使用了哪些介入的做法,協助了該團隊在現階段的團隊動態中有所突破的。 

 

F.O.B.J.的觸發點 

在心理學的領域,被評判的恐懼F.O.B.J.)是被歸類在社會焦慮症候群裡面。簡而言之,就是因為丟臉或尷尬的恐懼如此之大,而不自覺地一直拖延會引發這樣焦慮可能性的地方。常見的社會焦慮觸發點(Common social anxiety triggers)有以下方面: 

  • 與新的人見面(Meeting new people 
  • 閒聊(Making small talk 
  • 公開演講(Public speaking 
  • 上臺表演(Performing on stage 
  • 變成注意力的焦點(Being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 做事情的時候被監視的感覺(Being watched while doing something 
  • 被嘲笑或批評(Being teased or criticized 
  • 和重要的人或權威人士對話(Talking with “important” people or authority figures 
  • 在課堂上被點名發言(Being called on in class 
  • 去約會(Going on a date 
  • 會議中發言(Speaking up in a meeting 
  • 用公廁(Using public restrooms 
  • 考試(Taking exams 
  • 公眾場合吃東西或喝東西(Eating or drinking in public 
  • 打電話(Making phone calls 
  • 參加宴會或其他社交場合(Attending parties or other social gatherings 

有些觸發點或許對於沒有焦慮的人看來,覺得不足為奇。但很有趣的是,如果回到我們案例當中的亞太區某事業部領導層的核心團隊,照理說,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已經有多年的歷練才坐到這個位置上的,那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觸發這樣的恐懼會出現在哪些點呢? 

我認為,在案例這樣的場景中,會有這四個關鍵的觸發點: 

  • 變成注意力的焦點(Being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 做事情的時候被監視的感覺(Being watched while doing something 
  • 被嘲笑或批評(Being teased or criticized 
  • 和重要的人或權威人士對話(Talking with “important” people or authority figures 

 

F.O.B.J.給團隊帶來的影響 

在組織變革的過程當中,雖說沒有人知道正確的答案,但上層的要求是要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與數字,這時候常常會有“把複雜的挑戰變成例行的挑戰來處理的現象。(Sam Kaner Graphics) 

當團隊沒有足夠的時間一起處理複雜的事情比如說,亞太區的人一年只有三次能夠實體見到面,其他都是開電話會議),只能將球丟給某一個人,此時這一個人承擔了團隊應該要一起解決的複雜性問題,搞砸的機會大增,遇到困難不想被嘲笑或批評,只能埋頭苦幹。真正當球掉了,也因為不想變成注意力的焦點,只能默默地忍受,希望能夠就此過去。等到老闆來質問時,更不想把心聲講出來。 

一切變成一個跳不出的回路,複雜的議題沒有長期的解決方案,短期救火的做法造成工作量大增,士氣低落,更不想對上反應。當初接下任務的人,後來覺得怎麼這件事自然而然的就變成我的了,私下怨聲載道,但整體任務/目標沒有達成,每次都在檢討問題點,但沒有人願意或能夠談到更深層的問題,因為聽起來就好像在推卸責任或是抱怨。。。 

聽出這個惡性循環了嗎? 

 

我在這個案例中是如何介入並協助團隊突破的 

心理學家針對這種個別的人有“被評判的恐懼”的狀況,給出了五個建議,可以幫助個人跳出這種恐懼。 

1、知道自己的強項與局限 

2、別讓他人定義你是誰 

3、注意你的內在批評聲 

4、讓你自己的事情變成優先順序 

5、投資自我成長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通過進一步探究團隊動態,並整合在團隊引導時的動態觀察,認為,僅靠“個別的人”的努力還是不夠的,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也是為何引導者要在團隊層面能夠介入,讓團隊正視這樣的狀態,一起為系統性的改變而努力。 

在這個案例中,我是如何介入並協助團隊突破的,下面舉幾個重點做法與大家分享: 

1、團隊整體的強項與體認彼此的“使用說明書”:讓團隊彼此體認到各自都有帶到團隊來的強項/經驗與天賦。用肯定式探詢的方式讓大家互相聊高峰經驗,總結工作上的“使用彼此”時的期待(與地雷區),這是很重要的。依此共同建立未來正向運作的原則。 

2、任務的部分:引導團隊看到過去一年多來的掙扎與進展,系統性的問題哪些已經被短期的解決了,哪些還需要下長期的功夫才會有所突破。這部分也讓團隊體認到,有些成員剛好是“最後一隻老鼠”,所以常常變成被責怪的焦點。 

3、共同定義成功景象:一年後大家想要的不同是什麼樣子? 這個共識凝聚之後,當未來遇到問題,團隊就比較不會是“因為老闆的要求”而做,而是有內心的承諾與渴望在驅動。 

4、讓個人承諾下一步的發展與行為面的改進:個別人員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也許阻礙了他人參與之後,讓他們有機會在工作坊進行的過程中,承諾未來的行為面的改進。有些能力需要提升之處(專業或軟性技巧),也讓大家能夠在團隊對話當中提出,並得到相應的支援。 

在做這個工作坊之前,我們也與團隊的領導者長談了好幾個小時,因為他的觀點與解讀,以及他對於系統性問題的看見,也是團隊共識達成之後,方案能否可持續的落實,團隊環境能否正向改變的核心。 

 

結語 

 

您的團隊當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對話。 

F.O.B.J.(Fear of Being Judged)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參考以下文章: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anxiety/social-anxiety-disorder.htm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andrea-v-schroll-/5-ways-to-overcome-fear-of-judgment_b_10396254.html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