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焦點討論法:掌握提問的兩個核心,讓開會討論更有效率

黃意鈞 Open Quest 2021-01-06

黃意鈞(Ivan Huang)是Open Quest開放智慧引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睿問公司的核心引導師。

國際引導者協會(IA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認證之專業引導者(CP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Facilitator)。

 

緣起

2020年11月,我受邀於線上直播分享《學問》一書。因為知道有些朋友沒有機會參與到,因此我決定把之前分享的內容寫成文章,並且加上直播時沒有時間分享到的內容,希望能夠説明大家對於引導的學習與認識。本文內容來源主要有四:

  • 我在ORID焦點討論法的發源處—ICA文化事業學會的學習經驗,並且數十次在現場支持ICA的資深引導培訓師帶領培訓課程的經驗;
  • 介紹ORID焦點討論法的專書《學問》的內容;
  • 與其他資深引導者一起工作的學習心得;
  • 我個人在引導的實踐經驗。

由於我本人並非ICA認證的引導培訓師,因此如果讀者發現本文內容與《學問》一書的內容有出入,或是與ICA認證培訓師所講授的內容不一樣,請以《學問》以及ICA認證培訓師所講授的內容為主。

本文後續內容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我們會先談談“提問”對於團體討論的重要性,接著我們會需要介紹ORID焦點討論法的緣起與兩大核心—”ORID四層次架構”與”兩個焦點”,最後會以ORID焦點討論法的操作原則來結尾。

準備好了嗎?那麼,我們就開始囉!

 

提問,有那麼重要嗎?

許多會議的動態大概是這樣:會議帶領者(例如主席、引導者)會對參與者發出指令,而參與者在思考之後對那些指令做出回應。 如果是不太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通常會議帶領者只要使用”祈使句”就足以支持參與者做出回應,例如:

  • 會議帶領者:”如果沒有其他問題,那就請大家鼓掌表示贊成”(祈使句)
  • 參與者:”啪啪啪…”(鼓掌,參與者對於指令的回應)

然而,如果參與者會需要經過深入思考才能夠做出回應,相較於祈使句,”提問”會更能夠有效引發參與者的思考,借此支持參與者做出回應。 假想你現在是在一個要解決組織效能低下的會議,目前已經形成初步的解方了,但是會議帶領者想要讓參與者考慮解方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以下是帶領者分別在”祈使句”與”提問”模式可能發出的具體指令:

  • 祈使句:請想想這個解方可能會帶來的副作用。
  • 提問:如果我們採取這個解方,它可能會帶來哪些副作用?

請讀者分別在心中默念這兩個句子,哪一個會讓你有”思考被引發”的感覺呢?

我的體驗是,雖然前者(祈使句)當中有”請”、”想想”這幾個字,但是感覺起來只是在”被叮嚀、交辦事項”,而後者(提問)雖然沒有”請”,字面上也沒有要我去”想想”,但是我卻會很自然地想要深思。如果你也和我有類似的體會,或許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提問是促進團體討論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在眾多促進團體討論的提問方法當中,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是最有名的其中一種方法,是 ORID 作為框架來設計提問流程的方法 因此,雖然這個方法的正式名稱是”焦點討論法”,坊間也有人會將它簡稱為”ORID”。以下我在提到這個方法的時候,都會使用”焦點討論法”這個正式名稱。

 

焦點討論法的緣起

要談到焦點討論法的緣起,就不能不提到ICA文化事業學會(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以下簡稱ICA)。 ICA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組織,1960年代在芝加哥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後來他們工作範圍擴大到世界各地,並且在他們與在地居民一起工作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參與的科技”(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的引導方法體系。 目前ICA在全球有多個分會,並且有不同的聚焦領域,例如社區發展、引導方法教學、出版事業以及研究工作。

焦點討論法最初是源自ICA的一位元老成員約瑟夫・馬修(Joseph Mathews)。 他在二戰期間擔任美軍的牧師,並且曾經跟隨美軍在太平洋的作戰行動。 這段經歷讓他遇見許多生命遭受重大衝擊的人們,因此他希望可以幫助人們處理在他們生命中發生的事件,並且從走過的歷程中尋找意義,隨後逐漸發展出焦點討論法。 這個方法後來被用在ICA文化事業學會的社區發展工作,也成為ICA方法論的重要基石。

 

焦點討論法的兩大核心之一:ORID

焦點討論法核心之一,是ORID的架構,這也是這個方法常被簡稱為”ORID”的原因。ORID指的是人們思考過程的四個層級,包括:

為什麼ORID很重要?這是因為ORID是人們自然的思考過程,例如以下是我之前在外面吃飯時經過的一個思考過程,我在每一個階段末尾都標上ORID,以標示它們分別屬於ORID的哪個層級:

  • 有一天晚上我走進一家日式居酒屋(O)
  • 翻開菜單,我看到很多菜名(O)
  • 功能表中的”日式炸雞”引起了我的注意(R)
  •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日本大阪的居酒屋吃過的炸雞
  • 那時候在大阪吃的炸雞很好吃,不知道這家居酒屋怎麼樣? (I)
  • 萬一不好吃、踩到雷怎麼辦? (I)
  • 算了,”老闆,請給我一份炸雞”(D)
  • “還要一杯啤酒!”(D)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然的思考過程,會依照ORID的順序。此外,我也很喜歡用”火箭升空”作為譬喻,來說明ORID四個層級對於推進討論的幫助:

許多可以發射至外太空的火箭都有多節的設計。這些不同的節搭載了各自的發動機與推進劑。在火箭發射時,一開始最下面一節的發動機會被點燃,隨後在升空的過程中,火箭會逐步把最下面的一節脫離,並且點燃新一節的發動機,借此獲得新的動力來源,最後才能飛到外太空的目的地。

如果把討論比擬為”火箭”,ORID就像是這具火箭不同的”節”。如果每一層次能夠依照正確的順序使用(每一節火箭的發動機依序被點燃),才能夠讓討論有效地持續推進(讓火箭持續飛到外太空)。

“提問必須有層次”的概念,多少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會議中的討論往往會變得無效或是”很幹”。在許多會議,主持人經常會在會議的開頭,就提出以下這個經典問句:

“大家有什麼想法/意見?”

在會議一開始就問這個問句,參與者通常都不會有熱烈的討論。這不是因為這個問句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提出的時機不對”。因為在一開始就提出”想法/意見”的問句,會讓參與者在還沒有經過”客觀性”(O)與”反映性”(R)這兩層,就直接跳到”詮釋性”(I),也就是參與者可能都還沒有時間把要討論的議題好好消化,就要被問”消化出了什麼東西”,因此就讓這個問句變得很難回答。或許有些人會說大家不發言是因為”擔心出錯”、”擔心說出主管不喜歡聽的”,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然而,即使是在上述因素都不存在的一個”極為開放的團隊”,”沒有用對的順序提問”也足以讓大家的思考變得”卡卡的”,導致討論也變得”卡卡的”。

 

示範:運用ORID四個層次設計問句

為了示範如何運用ORID四個層級設計問句,在此我會設計幾個問句,來幫助讀者針對本文目前提到的內容進行反思。讀者可以試著回答,也可以試著去注意我在不同的層次設計了哪些問句。

 

焦點討論法的兩大核心之二:焦點

ORID層級作為焦點討論法最明顯的特徵,讓許多人一知道這個方法之後,就會想要立即著手設計符合ORID架構的問句。然而,只有ORID並不能確保討論一定是有意義的,這是因為ORID只是代表四個層次,而只有四個層次並不能確保討論一定會往哪個方向發展。以下是一個完全符合ORID架構,每一層次的問句卻沒有共同方向的例子:

  • O:在過去這段疫情期間,你曾經聽到或看到新聞發佈了哪些消息?
  • R:最近你的工作當中的哪個部分讓你感到挫折?
  • I:你從最近在執行的項目獲得了哪些成長?
  • D:明天晚餐你想要吃什麼?

這個例子反映出了焦點討論法的第二核心—焦點的重要性。亦即,除了ORID四個層次,一場有意義的對話還會需要有焦點。如果拿前面”火箭升空”為例,焦點就像是在火箭升空前預設的目的地。在火箭升空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得依序點燃不同節(O-R-I-D)的發動機,還需要持續讓火箭對準目的地(也就是讓問句對準焦點),才能讓這一趟的飛行(討論)有意義。

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上述這個例子太極端,一般人不會故意把問句設計成這樣。因此,以下是更實際的例子,這兩組問句都是關於”課程結束後的反思”,請讀者注意這兩組問句所分別引導的方向:

這兩個情境雖然都是關於課程的討論,但是情境A的討論是聚焦在總結學習並決定回去之後的下一步發展,而情境B是聚焦在搜集對於課程的改善建議。這兩種討論都有可能會是需要的,但是在討論的焦點不清楚的情況之下,我們有可能明明心底是想要情境A的討論,但是卻在問句設計的過程中混進了情境B的問句,導致討論不夠聚焦。

那麼,在運用焦點討論法的時候,要如何確保討論的焦點呢?

要確保討論焦點,一開始在設計問句之前,會需要先定義出明確的焦點。在焦點討論法談到的焦點有兩個:

  • 理性目標:也就是要從討論獲得的產出或結論。
  • 體驗目的:希望團體在討論過程中獲得的感受、體驗。

其中理性目標就是我們一般熟悉的會議目的。如果理性目標可以定義的越清晰,所設計出來的問句就會越聚焦。例如,過去我在為一個客戶設計工作坊的時候,原本客戶所設定的理性目標是要”搜集大家的想法”;當時一聽到這個目標,我就感到很模糊,因為我認為只要我把大家找來,讓他們說說話,總是可以搜集到想法。因此後來我就與客戶做了多次的來回厘清,最後把理性目標設定為”搜集大家對於後續政策推動的建議”,這就相對清晰了許多。

 

如何運用焦點討論法,設計出好的問句?

在介紹焦點討論法的兩大核心之後,最後我想針對如何設計出好的問句,提供幾點參考原則:

  • 先設定理性目標與體驗目的:如果對於體驗目的比較陌生也沒關係,但是至少一定要設定理性目標。 如果你不是會議的主席,通常你的理性目標會需要跟會議的最高決策者商討之後才能決定。 有時候你可能會需要先搜集重要關係人的意見之後,才與最高決策者做最後確認。
  • ORID的每一個層次可以有多於一個問句:在焦點確認後,就可以開始設計問句了。 一部份初學者可能會因為ORID四個層次,就為每一個層級只設計一個問句,然而事實上每個層次都可以有多於一個問句。
  • 注意某些容易引發不同解讀的字詞:在設計問句的時候,除了要儘量讓問句容易被參與者理解,避免用艱深的字彙,也要避免容易引發不同解讀的字詞,例如有些會在客觀性(O)的層級使用”看見”這個詞,像是:
  • ”你在剛才那部影片中看見了什麼?”對於”看見”這個詞,有人可能會理解為”客觀的觀察”(O),有些人會理解為”抽象的發現”(I),例如:

另一個可能NG的詞是”感覺”,有些人可能會理解為”直覺的感受”(R),有些人會和理解為”認為”(I),例如:

  • 讓自己先試著回答:當你把問句設計好之後,先把自己當作白老鼠,試著回答這些問句。 如果你自己無法順暢回答自己設計的問句,參與者也很可能無法順利回答。 所以,至少要讓問句過你自己這一關,如果情況許可,還可以找別人來測試一下。
  • 讀書與上課:如果想要深入學習焦點討論法,可以閱讀《學問》這本書,當中不僅對於焦點討論法的緣起、理論與準備步驟有清晰的介紹,書中第二部分甚至還有100個應用範例,讓你找到合適的情境作為參考。 此外,也可以通過參與課程進一步深入學習,特別是由ICA認證引導培訓師所講授的課程。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