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會議中凝聚共識?(中集)

作者│許逸臻

 

團隊決策的三個階段

從共識的凝聚到行動的確立,這就是所謂的團隊參與式決策。從團隊決策的動態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發散期→動盪期→收斂期

 

通常如果是簡單的主題,例如「公司的贈品筆用完了,明年該找哪一家廠商?」,可能從發散出來的幾個想法中,很快就能選出一家最適合的廠商,無須經過動盪期和收斂期。

然而,有些題目是無法這麼容易就產生答案的。例如,「公司在未來數位化時代裡,該如何找到生存的利基?」這類的題目就要經過更深入的討論。這時,可以安排一至兩天來進行討論,並且事先收集資料。當大家把這些從內外部收集來的資料帶到會議中,就像每個人拿了一塊拼圖來開會,能有助於彼此對於現況有更客觀的瞭解。如果沒有這些資料,到時大家各講各的,不知道自己正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卻要去觀想未來就會感到困難。

 

在開會前,引導者可先說明參與的原則,避免一些負面的團隊行為發生。例如:

1.「尊重的傾聽」。大家可能因為共事很久便自認為很瞭解彼此,在會議中要把先入為主的觀念放到一邊,傾聽對方在說些什麼。

2.「以我真實的觀點來分享」。例如,A業務員說:「以我跑業務十年的經驗,在南部地區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而不是說:「我們南部的客戶都…….。」這就會很籠統。

3.「是的,而且……」。這適用于會議中時常互相批判的公司。以往,大家可能喜歡對於別人的意見說:「但是,……」,這會讓成員覺得好像意見被否定。因此,當A說了一個想法,B可接著下去說:「是的,而且我還有另一個很不一樣的想法……」一旦有人不小心說「但是」時,彼此要互相提醒。

當大家進入發散期時,引導者應帶領大家思考,鼓勵大家提出多元觀點,並且不要評斷別人的想法。此外,要避免歸納或收斂的行為,例如,當A的意見聽起來跟B的意見很像,引導者不應該直接把它們歸在同一類,而是透過適當的探詢,也許會發現A的意見其實跟B仍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如果在這個階段就進行收斂,不僅讓討論流程陷入混亂,也限制了成員的自由發想。

此外,人數多寡會影響引導者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領大家討論,如果只有七、八個人,可以採用一般例行會議的方法,如果人數有十幾二十人,則可運用世界咖啡館、團隊共創法等做法。(待續)

延伸閱讀:如何在會議中凝聚共識(上集)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